而雞,魚等,以及其他動物等,也都按秦烈的引導(dǎo),讓這些軍卒合力處理干凈了內(nèi)臟。
包括鹿,豺等,也都被秦烈讓一眾軍卒,清理內(nèi)臟和皮毛后,下料腌制。
秦烈很清楚一點。
這些軍卒,對肉的認知和要求,都很簡單,那就是有油,有鹽!
單純的瘦肉,煮出來后很硬,沒有調(diào)料的話,是真不如饅頭好吃,也不如饅頭頂飽。
因為肉吃不下多少,饅頭卻吃得多,同樣是吃飽,軍卒會選擇饅頭而不是肉,反之,就算是大量的瘦肉攝入,肚子吃撐了,可因為缺乏油水,該餓還是餓,該沒力氣還是沒力氣。
這直接導(dǎo)致,對軍卒來說,好的東西就是饅頭,尤其是帶鹽的饅頭。
其他都是垃圾。
哪怕有的確實好吃,可填不飽肚子,就是垃圾。
長期之下,這些軍卒的身體缺乏各種營養(yǎng),別說比肩從小吃肉喝奶的韃子,很多軍卒,年過三十,就各種體能跟不上,一場大病,都有可能要了命!
三十歲,是軍卒一道檻。
體能跟不上,意味著危險增多,死亡率高。
可有著前世經(jīng)驗的秦烈卻清楚,三十歲,或許體能不再增加,在從巔峰開始下滑,但如果營養(yǎng)搭配好,這個下降的速度,可以從三十歲,延遲到五十歲,五十歲之后,甚至六十歲之后,才會從衰減走向衰敗。
相比之下,大洪軍卒的體能巔峰,在十幾歲,根本不是極限。
是因為營養(yǎng)跟不上,導(dǎo)致無法突破極限,且在二十多歲就開始下滑,到三十歲后,走向衰敗,迎接死亡。
因為體能消耗過大,大洪軍卒,大概是整個大洪最短命的一批人,整體壽命,連普通百姓都不如。
還未盛開,便已衰亡。
“戰(zhàn)力,得從營養(yǎng)抓起!”
秦烈針對這種現(xiàn)象,給出了暫時的解決辦法。
“所有兔,雞,魚,鳥,狐貍等肉,腌好之后,全都拿過來,進鍋炸!”
秦烈將白彪榨出來的葵花油燒熱。
軍卒怕吃不飽,那就在肉里給油!
軍卒怕沒力氣,那就加鹽!
墩堡的食鹽,雖然也是由屯堡供給,但卻很少克扣,且給量充足。
相比大洪朝內(nèi)繁華之內(nèi),動輒幾百文一斗的食鹽,在邊軍,食鹽反而不值錢。
因為在大洪,食鹽本身的開采成本就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