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只要舍得花錢,輿論媒體上黑的也能說成白的。那些把持輿論媒體的巨頭們對于這個和美國人沒有五毛錢牽扯的太平國也沒有多少限制,于是對《2114》的贊譽一下子出現(xiàn)了井噴。
在羅杰-伊伯特、寶林-凱爾等影評人相繼去世后,《紐約時報》著名影評人文森特-坎比寫出的評論最為惹人矚目。
“技術:10分,
情節(jié):9分,
畫面:10分,
音樂:8分,
內(nèi)涵:9分……。
新放映的這部科幻動畫電影,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她卻擊敗了同期上映的斯皮爾伯格的《機器人啟示錄》。
技術上,她是最完美。當那星際戰(zhàn)爭的場面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差點以為這是真的,幸好我旁邊那位觀眾的大叫聲讓我想起了我還在地球上。虛擬技術的發(fā)展讓虛擬在向現(xiàn)實靠攏,《2114》向真實跨越了一大步,這將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新的豐碑。
技術上的革新讓這部電影的畫面非常的完美,完全可以當做教科書一般的完美,我毫不猶豫的給了10分。
但是性對于完美的畫面,不得不說華人世界中,真正的音樂家太少了,尤其是在作曲方面。雖然這部電影的音樂也不錯,也能切合情節(jié)和畫面,但是卻配不上這部電影。我只能勉強給了8分。
情節(jié)上,人類、生化克隆人和機器人三者的矛盾沖突不斷,內(nèi)部矛盾和外部種族矛盾的就像是兩條導火索點燃了整部電影的激情,火爆場面不斷,gaochao迭起,163分鐘的觀影時間讓人忘記了尿點,而溫馨浪漫鏡頭又不斷穿插其中,一動一靜間更能給人以心靈上的感悟。
我本來想給10分,但電影中還有一點情節(jié)稍稍有些瑕疵。這部電影雖然幾處笑點很經(jīng)典,但整體還是太少了些,話題也格外沉重,不適合年齡幼小的兒童和全家渡過假日時光的輕松觀影。那個全新的未來龐大體系架構讓人們在觀影的時候,稍有些生澀,有些地方需要多看一兩遍才會明白背后的寓意。所以情節(jié)減一分,但因此卻在內(nèi)涵方面有了更多的加分。
斯皮爾伯格那老套的機器人理念,遠不如這部《2114》帶給我們的震撼。
斯皮爾伯格只有機器人,而《2114》卻帶給了我們關于未來的更多啟示。
當生化克隆人和機器人被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后,在他們的眼中,人類就成了他們的神,就像當初神創(chuàng)造了人類一樣?;蛟S以前神和人類的故事只剩下了傳說,但從諸神黃昏等傳說中,我們看到了人類崛起對神靈的反抗。同樣,人類會不會在克隆人和機器人的崛起中,也步入了黃昏時代?
這部《2114》帶給我們更多未來設想和東方哲學理念的同時,也留給了我們多了更多的思考!當然,若不是其中蘊含的一些東方哲學讓一些人排斥,我還是會給滿這部史詩般的作品10分的?!?/p>
一面倒的好評引起了更多美國人的好奇,而對這部華人影片的贊譽也激起了海外華人的熱情,紛紛購票支持。
一時間,太平國的第一部影片《2114》爆火,成為了圣誕節(jié)黃金檔殺出了的一匹黑得發(fā)亮的大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