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瑰寶!
這是何等殊榮?
儒學在后世竟然興盛至此嗎?
若是如此,又為何有后人敢公開宣稱不喜儒家?
諸子都是人杰,自然很快就意識到緣由——
大秦學子啟蒙的教科書。
這百家大議果然能決定學說存亡!
不管后世人喜不喜歡,作為啟蒙的書籍,就必然受其影響。
………
始皇帝尚法用儒。
秦二竟是儒法兵墨農(nóng)道兼修?
張良并不是為秦二的才能所驚,諸子百家之學他亦是皆有涉獵。
只是要將這些主張各異、甚至截然相反的學說融入治國之道,還能得到百家認可。
就絕非易事。
【剔除崇古愚君抑民的糟粕后,儒家學說在《語文》占據(jù)大半壁江山,成為百家大議的真正贏家。】
【修改后的仁義禮智信更是每所學校的必備標語。】
【能被秦二放進教科書的都是精華?!?/p>
崇古是推崇周制。
抑民應(yīng)該是指禁錮女性。
這愚君又該何解?
叔孫通記得秦二那句“被你們?nèi)寮矣夼姆鎏K”,若是這就叫愚君,就不該與崇古同提。
百思不得其解,叔孫通讓弟子們一起討論。
若討論不出結(jié)果,他就只能去拜見秦二求取真知。
要興儒學,就應(yīng)該主動將糟粕剔除干凈!
仁義禮智信,這些才是儒學的精華。
………
“儒家如何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