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太學的地基剛打好,各地的學子便已聞訊而來。
有穿著粗布麻衣的漢人少年,有背著弓箭的俚人子弟,還有梳著卷發(fā)的波斯商人之子。
他們在地基旁徘徊,看著工匠們搬運磚石,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黃寧路過太學工地時,被一個俚人少年攔住。
少年捧著一本破舊的《嶺南雜記》,用生硬的漢話問:“先生,我能來上學嗎?”
黃寧蹲下身,接過書,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俚人的符號,顯然是少年自己做的注釋。
“當然可以,”黃寧摸了摸少年的頭,“太學的門,為所有想學的孩子敞開?!?/p>
少年歡呼一聲,轉身跑回村寨,不一會兒,就帶來了十幾個同齡的孩子。
他們圍著黃寧,齊聲喊著:“先生,我們要上學!”
黃寧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面孔,忽然覺得,嶺南的未來,就在這些孩子眼中。
消息傳到皇宮,黃巢正在翻看太學的招生名冊。
當他看到名冊上既有漢人姓氏,也有俚人名字,甚至還有大食、波斯的譯名時,忽然對身邊的太監(jiān)說:“明日起,朕要親自去太學工地看看?!?/p>
太監(jiān)有些驚訝,卻還是躬身應下。
次日清晨,黃巢的龍輦停在了太學工地外。
他沒有讓侍衛(wèi)清場,只是在黃寧的陪同下,慢慢走著。
看到工匠們在夯土,他停下腳步,問一個俚人工匠:“這地基能撐多少年?”
工匠答道:“回陛下,用了糯米汁混石灰,能撐百年!”
黃巢笑了:“要做就做能撐千年的,讓后人知道,大齊在嶺南,不僅有繁華,還有教化?!?/p>
黃寧望著黃巢的背影,忽然覺得,這位曾經的起義領袖,正在慢慢變成一個真正的君王。
夕陽西下時,黃巢登上剛建好的太學門樓,俯瞰著興王府的萬家燈火。
珠江上的商船還在往來穿梭,碼頭的燈火與天上的星辰交相輝映。
“寧弟,”黃巢忽然開口,用了許久未用的稱呼,“你說,百年之后,史書會如何記載朕在嶺南的日子?”
黃寧站在他身后,輕聲道:“史書會記,大齊皇帝黃巢,在嶺南革故鼎新,善待各族,興農桑,開太學,通海商,使嶺南從瘴癘之地,變成天府之國?!?/p>
黃巢沉默良久,忽然笑道:“若真如此,朕便無憾了?!?/p>
晚風拂過,帶來珠江的水汽和遠處的歌聲,那是俚人和漢人在村寨里共慶豐收的歌謠。
黃寧望著黃巢的側臉,在暮色中,這位帝王的輪廓,竟有些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