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就躲在自己的殿里別出來,這年頭又沒有監(jiān)控,拖走打一頓,拿不到證據(jù)你又能拿我怎么樣?皇帝也不會管,誰還不是個皇子了?
【有人聽到這可能就疑惑了,說當時的大臣們難道是死的嗎?李崇這個人明明沒太大本事,滿朝文武那么多人眼睜睜看著,居然還真就讓他給成功了?】
在場的皇帝和大臣們也都很疑惑,天幕問的正是他們想要問的,李崇他憑什么???哪怕?lián)Q一個人都沒有這么讓人疑惑!
【怎么說呢,自古文人相輕,而且臣子與臣子之間真要那么和睦,坐不住的就該是皇帝老登本人了,之前有殷釗這個有手腕的開國皇帝坐鎮(zhèn)倒還好,別管這群人怎么斗,他都能駕馭得了,讓這群人老老實實聽話干活。
但換了孝宗就不一樣了,先不提這個皇帝連基本判斷力都沒有,耳根子又軟,這種情況下臣子們再一吵架,他就更判斷不出來該信誰了,于是做事就喜歡折中,這個信一點,那個也信一點。
然而朝政這種嚴肅的事情是你能和稀泥的嗎?這也就是他在位沒兩年,做的事還沒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不然歷史上的昏君名錄里說不準就要有他一個?!?/p>
皇帝霍然皺眉:“老什么?!”
雖然總體而言貌似是在夸他是有為之君,但這個詞怎么用的就這么怪呢?
身后內(nèi)侍狂汗:“可,可能是后世的一些俗言俚語吧?”
皇帝勉強接受這個說法,因為這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也不再關注,可轉頭掃了一眼下方,眉眼卻一瞬間凜冽起來,但很快又消弭于無形。
主弱臣強,這是自古以來傳下的道理,這種事情是沒辦法遏制的,自然而然就會發(fā)生,全看在位的皇帝自身。
只是縱觀歷史,誰又能保證上任的皇帝就一定是有為之君呢?
天幕下一些有為之士聽完這段不由私底下與同窗感嘆:“天下君臣之間就仿佛那將軍與烈馬,當今陛下昔年也是聞名天下的名將,將軍配好馬便是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然若換成了無能之君當政,烈馬便要反噬己身了?!?/p>
聽到這句話的同窗也深以為然。
這句話并不是指皇帝無能,臣子就要對他干些什么,而是皇帝無能,臣子多半就要爭奪更多權利到手里了,不管是單純熱衷權力還是一心為國,自然也不會太聽話。
【所以up主私以為宣朝的官員給他們先帝上廟號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為尊者諱了,因為假如孝宗要是沒有這么一手的話,那么厲帝也就不至于上位,更不會出現(xiàn)后來的寧朔之亂,他完全可以算是間接導致了這一局面?!?/p>
殿內(nèi)的禮部尚書輕輕掩袖,啊這,假如給三皇子也就是未來的孝宗陛下上謚號那時的禮部尚書還是他在干的話,他也還想繼續(xù)在這個位置干下去??!皇帝沒有什么太大過錯的情況下,總不能明著給已經(jīng)去世的先帝難堪吧,現(xiàn)任皇帝可同樣也是姓殷??!
三皇子已經(jīng)麻木,自從這天幕開始講他起,自己已經(jīng)不知道請了多少回罪了,他當然并沒有不承認自己做的不對的意思。只是每隔一回就揭一次短,話都說到這兒了,他不跪下來請罪也說不過去??!
一次性說完不好嗎?
三皇子熟練的走出來就要跪下,皇帝也很無奈:“起來吧。”
三皇子熟練的起身。
其余兄弟眼中浮現(xiàn)同情。
【當然,也有人說孝宗雖然能力不足,但已經(jīng)考慮的足夠多了,是李崇,是殷闡這兩個小人背叛了他。
只能說同樣的歷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這種事很正常,很多事就連史學家至今都沒有確鑿的定論呢,多方學說都在流傳,這方面大家求同存異,合理共同探討歷史?!?/p>
有喜好研究歷史的文人點頭贊同,是的,就是這樣,他們平時爭論到激動的時候還打架呢。
【好了,讓我們將話題回歸正軌,李崇領兵去打南下?lián)锫拥暮耍Y果孝宗派了個和人家一伙的范畛當監(jiān)軍,這事屬實地獄笑話了。
范畛這人歷史上沒見著有什么大本事,唯一厲害的地方就在于會說話,又會捧人,初次任職起居郎時,孝宗和他說了幾句話后頓時驚為天人,表示:這是個人才啊,說話又好聽,于是就非常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