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啥袖套啊。根本穿不壞,也不缺換洗的。
這肯定是看到同學穿,覺得好看了。
孩子嘛,都這樣兒,別人都有的,她沒有,就覺得好。
以前小時候剛回縣里上學那會兒,冬天自家吃的粘大米的豆包。粘大米多貴呀,她和晨曦偏看著人家同學帶的大黃米的和玉米面的黃豆包好,用大米的跟人家換黃米的吃呢。
搞得人家孩子回家還被家長給揍一頓,以為自家的孩子拿不值錢的黃豆包騙縣太爺家的好吃食。
她還得帶著帶著孩子,拿上東西,去同學家里說明情況,別讓同學被冤枉了,小小年紀,留下心理陰影可怎么好。
孩子就是這么個心態(tài),這也是養(yǎng)孩子的樂趣所在。
找了件七成新的舊衣服,把袖子拆了,給閨女做套袖。
轉天兒午休的時候,問了班長,附近哪里有文具店,學校周圍,必有賣學習用品的。
“大門對街有,但是出了東角門,過了馬路那家沒門臉兒的是批發(fā)部,也單賣,都給批發(fā)價。咱們學校的學生,大部門都去那家買。不過他家東西少,都是走量的草紙,鋼筆水啥的。要買精細的,還是得去大門對面的文具店。”
那就去東門嘛。
買了十大瓶鋼筆水,五瓶藍的,五瓶藍黑的。
又買了兩個文具盒,五支玉米鋼筆。
剛好這家也有圓珠筆,這會兒還叫油筆,又難新買了十只。
看到有原色的黃草稿紙,也買了兩刀。
“家里這是有多少學生???買這么多?!?/p>
老板娘上上下下的打量洛清微,心說這位看著也就二十五六歲,身形也好,可不像是生了好些個孩子的媽。難不成是老師?
倒是也有老師,來她這里批發(fā)了本子、筆回去,加價賣給學生掙點差價的。學校老欠工資發(fā)不下來,想啥招兒的人都有。
“一小四年級,一個初一。再幫孩子同學帶點兒。”
老板娘就很諒訝,“哎喲大妹子,你看著可不像是初中生的媽,你這最多也就二十五吧?結婚生娃可夠早的?!?/p>
誰不樂意聽好話呀,洛清微笑得美滋滋的,“我都三十二啦。四年級的是我生的,初一的是侄女。結婚也不算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