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使明言要增鐵器、硝石,此乃弓甲火器之本。
昔年幽云十六州之失,正因契丹得漢匠冶鐵之術(shù)。
若再開禁,恐他日汴梁城頭箭矢,皆鑄自宋鐵。
”樞密使王公聽此蹙眉道:“然澶淵之盟后,遼主稱臣納貢,若拒之過甚……恐怕不妥。
”景熙直視王樞密道:“王樞密可記得《孫子兵法》所說能而示之不能?遼主近年歲狩黃龍府,狼子野心未泯。
其國中旱蝗,正該困之,豈可反輸糧械?”三司使丁公此時插話道:“可邊境榷場歲入百萬緡,若拒遼請,恐損國庫……”景熙微笑自若回道:“丁計相何不算算另一筆賬?河北路養(yǎng)馬費歲省八十萬緡,蓋因禁遼馬南下。
若開市允其攜種馬入境,十年后我大宋騎兵尚有優(yōu)勢否?”景熙見丁計相沉思,轉(zhuǎn)向官家道:“陛下明鑒,此非吝財,實斷敵爪牙。
”官家聽至此已然明了景熙的意圖,與他自己所想不謀而合,但官家繼續(xù)游移不定道:“遼使言民生多艱……”景熙低頭沉思狀,但實則嘴角含著譏笑道:“陛下仁德。
然可記得天啟年間?遼使亦以饑饉為由求糧,結(jié)果轉(zhuǎn)手高價售與西夏。
今當效管仲購鹿之策——可許增絹帛、瓷器,獨禁軍資。
既顯天朝氣度,又握命脈于手。
”景熙又長揖道:“臣另請增派皇城司察子混入商隊,凡私販鐵器者——”他話止于此,抬手比劃一個斬首的手勢。
此時殿角記錄起居注的史官筆尖一頓,隨后記道——
……翊王奏對語多機鋒……官家至此大為滿意,擊掌笑道:“善!便依翊王所奏,著樞密院擬不禁不準之清單。
”景熙繼續(xù)道:“陛下圣明!既決意拒遼,臣另有一石二鳥之策——請調(diào)昭武校尉謝蕭云赴雄州榷場,任監(jiān)市使!”官家挑眉疑問:“可是謝將軍獨子?朕記得他尚在御前班直……”景熙稟告道:“謝蕭云通契丹語,其母族乃遼國歸宋人,熟知北地商賈伎倆。
今派他稽查zousi,恰如以狼牧羊。
”官家盯著景熙未作聲,直至其他大臣面面相覷疑惑不已時,官家擺擺手叫其他人先退下,明日再議。
景熙沉默垂手站立,官家待殿中只余他們父子二人后,對他招手道:“你近前來,繼續(xù)說。
”景熙快走幾步至官家身前二尺處,袖中露出半截偽造的遼國密函低聲道:“據(jù)皇城司密報,遼國西京留守耶律宗元,正重金招募漢兒通事……若謝校尉‘意外’被擄,其父謝將軍必率真定府邊軍報復(fù)——屆時遼國毀盟在先,我朝北伐便名正言順。
”官家審視景熙半晌,而后擺手叫景熙退下了。
次日垂拱殿議政后,先傳出一道旨意——“敕:昭武校尉謝蕭云,著即赴雄州充榷場監(jiān)市使,兼領(lǐng)緣邊安撫司行走。
特準「先斬后奏」之權(quán),凡涉軍械zousi,無論宋遼商賈,立誅不赦。
欽此。
”史官暗記——《起居注》天興二年七月條:「翊王舉薦謝蕭云巡邊,帝允。
后蕭云果于雄州擒遼諜,然身受重傷,其父謝將軍親往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