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雅蹙了下眉頭道:“聽說味道不怎么樣。你怎么突然問這個?我從來不覺得它開的花好看,我爹卻很喜歡,西北十二衛(wèi)那些個無所事事的大人物們喜歡此花的也不少!”
“它叫玉米,范府種的也有。”
趙安以頭扶額道:“被他們當成花來養(yǎng),簡直暴遣天物。這樣,販賣葡萄燒酒的收益你暫時別給我,幫我派人到西域去買它的優(yōu)質鍾子,多多益善!”
容雅震驚道:“你……你不會想要大量種植吧?”
“當然!”
“可它不好吃!”
“那是種的不對,或者吃得不對,而且這玩意也需要一代代培育的。總之,你信我就成?!?/p>
見他下定了決心,容雅沒有再勸。
他可不是一般人。
若以世俗的眼光和他相處,最終會賠了生意又丟了夫君的。
“還有一樣東西!”
趙安放下毛筆道:“就是棗,我也不用畫了,我看西北沒什么人種,你也派人幫我到河谷走廊以東的各地去物色棗苗,或者幫我聘請有經(jīng)驗的師傅培育棗苗,明年開春我也要盡可能多種!”
以這里的氣候條件,種出的大棗肯定是皮薄核小,肉厚質脆、甘甜醇香、細嫩爽口、入口無渣,能夠風靡天下的。
現(xiàn)在竟然還沒怎么見到,其中蘊藏的商機也是難以估量?。?/p>
不過,在華夏古史中,西北地區(qū)也是到明末清初時,才不斷從各地引入紅棗種植,并開始形成一些地方品種,較為出名的有哈密大棗、喀什小棗、長圓棗等。
他在大靖西北這么搞,自然也能培育出一些新品種來。
蜂窩煤、玉米和大棗。
這次他三箭齊發(fā)。
后兩者都需要久久為功。
他也有耐心。
都已經(jīng)扎根西北了,無論怎么看,短期內(nèi)也不可能離開這里。
一旦把它們種成了,是可以和坎兒井相提并論的。
“妾身很喜歡吃棗的?!?/p>
容雅頗為激動地拉起他的手道:“其實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只是覺得太費事了,也有風險?!?/p>
“現(xiàn)在既然你想做,那我要和你一起做,只要能種起來,那又是一棵搖錢樹呀!”
趙安很爽快:“沒問題,我要做的事太多了,這兩件事就有勞你了?!?/p>
她都有信心搞到橡樹。
那說明她的人脈很廣。
弄到優(yōu)質的玉米鍾子和棗苗,對她而言肯定不是什么難事。
“客氣的話你就別說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