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兩人干勁十足,被指出錯誤也欣然接受。
但慢慢的,就不對勁了。
趙瑞剛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那真是一絲不茍,甚至可以說是不近人情。
任何問題都絕不含糊。
一遍不行,就兩遍。
兩遍不行,做三遍。
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差不多就這樣”的想法。
趙瑞剛也不會因為兩個人做錯而發(fā)火。
劉忠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夾持棒料出錯時,趙瑞剛也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著,最多說上一句“別心急,再來”。
劉守江將軸套內(nèi)徑車偏一道痕時,趙瑞剛也只是蹲下來,用卡尺量了量偏差值,在筆記本上畫了個向下的箭頭:
“大江叔,這個角度要順著齒輪咬合的慣性走?!?/p>
聲音平和,幾乎沒有波瀾。
類似的場景,不斷在工廠的操作間里上演。
每每遇到此類場景,劉忠國和劉守江兩人都深覺過意不去。
人家趙瑞剛又是講課,又是現(xiàn)場指導,自己還一錯再錯,臉往哪兒放?
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壓得兩人喘不過氣來。
每當出錯時,身后傳來一句淡淡的“錯了,重做”。
那種感覺,別提多崩潰了。
劉忠國和劉守江心里沒少嘀咕,還不如像以前劉德昌教他們時,挨一頓臭罵來得痛快。
劉永才不懂加工技術(shù),但看著老大劉忠國和劉守江時常羞愧憋悶的樣子,總暗想趙瑞剛的做法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以前加工零件他又不是沒見過,真的有必要這樣嗎?
這天下午,劉永才抽時間跑來車間旁觀,又發(fā)現(xiàn)了更為吃驚的一幕。
新調(diào)試好的車床嗡嗡嗡地啟動了。
劉守江把工件卡在三爪卡盤上,剛要板動手柄。
趙瑞剛突然制止他:“別急,先把主軸轉(zhuǎn)速提升到六百轉(zhuǎn)?!?/p>
這話把劉守江和劉忠國都驚了一跳。
以往車削鑄鐵件,劉德昌總說“慢工出細活”。
也是為了安全著想,轉(zhuǎn)速從不敢超過兩百轉(zhuǎn)。
趙瑞剛看出了他倆的猶豫,斬釘截鐵道:“按我說的做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