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未曾遞出的情書,承載著她整個兵荒馬亂的少女心事。
在之后的許多年里,她有時慶幸自己沒遞出那封情書,怕唐突了少年;有時又遺憾自己沒有勇氣,讓那段心事成了無人知曉的秘密。
如今,那封情書的主人公就站在她面前。
多年未見,他褪去了少年時的青澀,身姿挺拔如松,五官在時光里愈發(fā)俊朗分明,眼神中透著屬于青年者的意氣風發(fā)。
不可否認,他依舊那么耀眼,在這略顯黯淡的故鄉(xiāng)里,像一盞突然亮起的燈,熠熠生輝。
“你怎么在這兒?沒在京市工作嗎?”云荼的聲音里,好奇之中夾雜著不解。
當年他以狀元之姿考上京大,所有人都以為他會留在繁華的首都,或是回到他從小生長的省會城市,怎么會突然出現(xiàn)在愈發(fā)式微的小鎮(zhèn)呢?陳澍先是點了點頭,喉結(jié)輕輕滾動了一下,臉上浮現(xiàn)出一絲淡淡的笑意,目光落在她沾滿灰塵的行李箱上:“我研究生畢業(yè)后,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這個數(shù)字游民社區(qū)。
”云荼知曉數(shù)字游民的概念,它最初興起于歐美發(fā)達國家。
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數(shù)字技術(shù),一些人能夠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進行遠程工作,在維持一線城市收入水平的同時,享受更低的物價和更為閑適的日常生活。
她之前對接的一些外國客戶,大多都在巴厘島、清邁的一些數(shù)字游民社區(qū)工作生活,那些地方陽光充沛,物價低廉,設施齊全,是都市人的逃離圣地。
可這里是云棲鎮(zhèn)?。∷龑嵲陔y以想象,在這個連奶茶店都沒有的小鎮(zhèn)里,竟出現(xiàn)了這般高大上的事物。
“怎么想著落地云棲鎮(zhèn)呢?”云荼琉璃般的眼眸里滿是好奇。
陳澍凝視著她的眼睛,那雙曾不敢直視他的眸子里,此刻清晰地映著他的影子。
有那么一瞬間,他的嘴唇動了動,似乎有什么話就要脫口而出,可最終還是化作一聲輕咳,隨即撇開頭,望向遠處籠罩著薄霧的山巒:“這里風景好,空氣好……而且,租金便宜。
”說完,陳澍便邁步來到她身側(cè),“要不要進去參觀一下。
”不等云荼回答,他已經(jīng)騰出一只手輕輕接過行李箱的拉桿,向白樓走去。
云荼跟在他身后穿過走廊,聽著他介紹曠野社區(qū)的點點滴滴,哪里是工作區(qū),哪里是休閑區(qū),哪里是共享廚房,哪里是露臺,哪里是住宿區(qū)……他的聲音溫和而充滿熱情,云荼的目光隨著他的指引四處打量,墻上掛著的藝術(shù)畫作、角落里擺放的綠植、桌上堆砌的精致擺件,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露著用心,與外面破敗的世界截然不同,仿佛是兩個平行時空。
將手里的東西安頓好之后,陳澍帶著云荼來到二樓露臺。
從這里可以眺望遠處的青山,漫山遍野的茶樹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在此停候,像是大地的守護者,又似歲月的記錄者。
微風吹過,茶樹輕輕搖曳,泛起層層綠浪,仿佛歲月不曾流逝,仿佛奶奶還在山上采摘著茶葉,那熟悉的身影還能在茶園中尋見。
從這里也可俯瞰整個小鎮(zhèn),她看到小溪在靜靜地流淌,蜿蜿蜒蜒匯成小河;杜鵑花過了花期,只剩下樹葉,孤苦伶仃;還有她闊別十二年的老宅,如今只剩下斷井殘垣,荒草叢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原來什么都在變。
陳澍靠在露臺的玻璃欄桿上,他身后是郁郁蔥蔥的山景,是寂寥又厚重的大地,也是生養(yǎng)她的家鄉(xiāng),他一字一句的開口:“云荼,你為什么會回來?”云荼遲疑了,她想說很多,諸如,受不了996,擠不了早高峰地鐵,住不慣筒子樓,疲于應付各種工作……可一想,她全是為了逃避才回來,她難道沒有真心實意想回來過?但確實是沒有,至少在沒有看見這個“烏托邦”之前。
如今身處在這個充滿現(xiàn)代化的建筑物之內(nèi),眼前就是陳澍,遠眺就是茶山,還有童年的美好回憶……她突然改變了答案:“為了,更好的生活。
”陳澍笑了,是那種欣慰的笑,像是老師等到了學生滿意的答案,他的聲音在微風中輕輕飄蕩,帶著幾分溫柔,又有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云荼,歡迎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