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俯瞰的視野中,灰點點漸漸放大,最后化作一艘艘大船,其中一艘黑船長約百米,寬卻僅有二十米,像是一條放大的須鯨,外形十分奇特。
黑船的帆布收攏著,船身的兩側(cè)伸出上百根船槳,船槳激起的浪花在陽光下閃爍著點點星光,給那墨汁一般的黑色船體點綴了些許花紋,增添不少美感。
看了個明白之后,我將目光收回,接著又放到碼頭上那司空見慣的繁華景象之中。
“賣魚咯,剛打回來的獅頭魚,新鮮著哩!”
“瀨尿蝦,大螃蟹,生猛海鮮,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蝦米、蝦膏、咸魚……”
攤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給這座臨海小城增添了幾分煙火氣息。
沒錯,這里是一座名為“臨海城”的海濱小城,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位于夏國東南角一個呈橢圓形的半島上。
可這么一個小城里面,如今卻生活著十多萬人。
其實,幾十多年前的臨海城還只是一條小漁村,本地居民僅有幾百人。
本地人大多數(shù)以捕魚為生,不出海時也會種植一些農(nóng)作物,比如水稻、蔬菜、番薯等等。
靠著勤勞節(jié)儉,居民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后來,小漁村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愈來愈多人到此做生意。
漸漸地,小漁村繁榮起來,變成了臨海城。
最高峰的時候,外來人口甚至是本地人口的幾十倍。
這些外來人口中有移居過來的普通老百姓,有旅行修煉的棋士,有做生意的商人,還有被買賣的奴隸。
不,在商人的眼里,奴隸還算不上人,奴隸只是他們的商品罷了。
不管怎樣,是人也好,是商品也罷,隨著人口愈來愈多,城里需要建更多新房子以供新增人口居住。
新建的房子與城里原有的房子不一樣。
舊城區(qū)的房子多以石頭規(guī)則堆砌而成,石頭之間的縫隙則填上黃泥,既能讓房屋更堅固,免海風(fēng)侵蝕,還能在冬季防止海風(fēng)吹進(jìn)屋里,起到御寒作用。
至于房頂,由于臨近海邊,經(jīng)常下雨的原因,所以使用軟泥烤制而成的瓦片疊成了三角形,以便雨水能迅速流走。
只不過,近些年來雨水越來越少,這種精心設(shè)計的房頂反而沒啥用了。
若不是改造屋頂需要花錢,本地居民甚至恨不得想把房頂改成漏斗型,好在雨天用來裝雨水。
那么,改造了就有用嗎?沒有用!
天公不作美,已經(jīng)好久沒下過大雨了,人們能做的只是期盼雨季早日到來。
至于新城區(qū)的房子,則是幾年前快速建成的,所以不必考慮排水問題,沒有搭建三角形的屋頂,外形都是方方正正的。
除此之外,新房子還拋棄了石頭這種笨重的建筑材料,改為使用木頭和青磚等多種材料搭建而成,建造速度更快,也更加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