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西域樓蘭等國經(jīng)常勾結(jié)匈奴,劫殺漢朝使臣,掠奪漢人財物。
有傅介子出使樓蘭,砍殺樓蘭王,把樓蘭王首級帶回朝廷。
這趟出使,整個過程看似只是在樓蘭國出了一記殺招,實則沿途觀望風土人情,拜訪附近幾國,敲打西域大臣。
以傅介子所帶兵力之少,所做的這些事情,看似都收效甚微,但卻交織起來,產(chǎn)生奇效。
使得他在斬殺樓蘭王之后,安然抽身而走,之后樓蘭及附近幾國,非但沒有復(fù)仇,還不約而同,向漢朝臣服。
樓蘭斬真正的奧妙,就在于這一點。
能以幾番細微之力,摧破一方兇頑之勢。
楚天舒細想之下,覺得他這應(yīng)該是一種對于應(yīng)力的運用。
物體在受到外部影響時,不管是溫度、濕度變化,還是直接被打擊。
物體內(nèi)各個部分,都會產(chǎn)生一種相互作用的力量,就是應(yīng)力。
因為物體材質(zhì)、形狀等各種差異,有時候,被打擊的那一點,并不一定就是應(yīng)力最集中的點。
多次打擊時,應(yīng)力集中點,也會不斷變化。
但如果有人在這個應(yīng)力集中點不斷變化時,精準命中,就可以用較小的力量,破壞堅固的事物。
理論說來簡單,可即使以楚天舒老家那邊的科技水平,帶一堆設(shè)備對物體做測試,大費周章。
也未必能做到這種,在幾次精準打擊后,只靠吹一口氣,就把瓶子震碎。
這個看似普通的刀魂悟招,某種意義上,比鄭回那個一看就離譜的“空鼓飛天”,更適合戰(zhàn)斗。
楚天舒幾乎能想到。
成瞎子遇到強敵,跟對面兵刃稍微碰兩下,
血色相疊的戰(zhàn)場
馬蹄隆隆,路邊叢林荒草,飛逝向后。
鄭回對使節(jié)團的方位十分清楚,一路奔在最前面。
日頭逐漸高掛之際,眾人到了一片山腳下。
半山腰的營地,映入眼簾。
那里被清出一大片場地,樹木被伐倒,十幾輛車馬居中,周邊還有火堆的痕跡。
但是那些拉車的馬匹,已經(jīng)全部倒斃在地。
馬車的車廂,也大多破損,周圍到處都是尸體。
那些火堆,近乎就是被尸體和鮮血撲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