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隋末唐初,王世充擁兵東都稱帝,國號為鄭,命其侄王仁則為將軍,在柏谷莊布置重兵,阻攔李世民東進(jìn)。
少林寺曇宗等十三名武僧,夜入鄭兵大營,生擒王仁則,獻(xiàn)于李世民。
李世民因此對少林武僧大加贊賞,賜田地四十頃,又準(zhǔn)許少林僧人在全國各地,另建十處寺院。
不過,這十處寺院,大多淹沒在歷史浪潮之中。
傳到宋元之時,就已經(jīng)只剩下嵩山少林祖庭,以及泉州的“鎮(zhèn)國東禪少林寺”。
因為泉州在南,世人往往并不稱其東禪少林,習(xí)慣稱之為南少林。
這倒是跟民國世界的發(fā)展情況頗有不同。
楚天舒得到的那本《闖少林》拳譜中提及,俞大猷是南北少林都去過的,北少林亦在嵩山,但那個世界的明朝南少林,卻是在莆田。
這個世界的南少林,傳承下來也是十分坎坷。
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法堂草長,僧徒雨散,整個南少林,只剩十余僧人。
可是,就在大明開國時期,那一代的南少林方丈,嗅到了一個絕妙的契機(jī)。
當(dāng)時,朱元璋雖然按照舊例,對嵩山少林有一兩道旨意賞賜。
但比起元朝時期對嵩山少林的厚待,著實是天壤之別。
南少林方丈看出朝廷對嵩山少林并不滿意,當(dāng)即決定在南少林大力倡導(dǎo)“農(nóng)禪一體”之說,奉行《百丈清規(guī)》。
他大肆宣揚,南少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率眾開墾荒田,派僧人協(xié)助鄉(xiāng)民耕種。
洪武十年,州官上疏奏報朝廷。
皇帝大喜,下旨敕修泉州少林寺。
南少林因此再度興盛起來。
只不過,朱元璋殺戮極重,疑心也重,南少林既然打出《百丈清規(guī)》的名號,又說農(nóng)禪一體。
當(dāng)初數(shù)十年間,寺中新收門徒,也都得細(xì)心教導(dǎo),兢兢業(yè)業(yè)。
這么堅持下來,南少林的清譽(yù)名望,有段時間真比嵩山少林還要響亮。
然而,那已經(jīng)是陳年往事了。
如今的南少林,雖然是名門大派,號為江湖正派支柱之一。
但要說他們有多么安分,倒也不見得。
楚天舒自從離開永春之后,一路上收集各種消息,分析斟酌。
最終選擇先到南少林來,其中一個因素,正是看中了他們的不安分。
又過了片刻,許奔看見了渡口,拿起船槳,劃拉水面。
渡口處除了漁夫和租船的游客,還會有專門的擺渡人,送人過河。
此處的擺渡人,雖說頭戴斗笠,卻穿一身灰色僧衣,明顯是個和尚。
岸邊等著過河的百姓,只要一個小銅板,就能上他的木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