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過后,儒士嘆了口氣。
春風和煦,竹葉搖曳,如翻書聲。
————
頭戴蓮花冠的年輕道人,收拾著攤子,唉聲嘆息,相熟的小鎮(zhèn)百姓問起緣由,也只是搖頭晃腦不作答。
最后一位曾經(jīng)在此算姻緣的新嫁婦人,路過此地,眼見著年輕道人如此反常,羞羞澀澀停下腳步,嗓音軟糯,嘴上問著問題,那雙會說話的水潤眼眸,卻在年輕道人的英俊臉龐上使勁徘徊。
年輕道人不露聲色地瞥了眼女子,視線微微向下,是一幅鼓囊囊的風景,然后道士咽了咽口水,說了一句神叨叨的卦語,“今日貧道給自己算了一簽,下簽,大兇啊。”
碗水
杏花巷有口水井,名叫鐵鎖井,一根粗如青壯手臂的鐵鏈,年復一年,垂掛于井口內,何時有此水井有此鐵鎖,又是何人做此無聊事奇怪事,早已無人知曉真相,就連小鎮(zhèn)歲數(shù)最大的老人,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
傳聞小鎮(zhèn)曾經(jīng)有好事者,試圖檢驗鐵鏈到底有多長,不顧老人們的勸阻,對于“拽鐵鎖出井口者,每出一尺,折壽一年”,這條口口相傳的老規(guī)矩,那人根本沒當回事,結果使勁拉扯了一炷香后,拔出一大堆鐵鏈,仍是沒有看到盡頭的跡象,那人已是精疲力盡,便任由那些拽出井口的鐵鏈,盤曲在水井轱轆旁,說是明天再來,他就偏偏不信這個邪了。此人回到家后,當天便七竅流血,暴斃在床上,而且死不瞑目,不管家人如何費勁折騰,尸體就是閉不上眼睛,最后有一個世世代代住在水井附近的老人,讓那戶人家抬著尸體到水井旁邊,“眼睜睜”看著老人將那些鐵鏈放回水井,等到整條鐵鏈重新筆直沒入井口深水中,那具尸體終于閉眼了。
一老一小緩緩走向那口鐵鎖井,小家伙,是個還掛著兩條鼻涕蟲的孩子,可是說起這個故事來,口齒清晰,有條不紊,根本不像是個才蒙學半年的鄉(xiāng)野小娃娃,此時孩子正仰起頭,大大的眼睛,像兩顆黑葡萄,輕輕抽了抽鼻子,兩條鼻涕小蛇就縮回去,孩子望著那個一手托著大白碗的說書先生,努努嘴,說道:“我說完了,你也該給我看看你碗里裝著啥了吧?”
老人笑呵呵道:“別急別急,等到了水井邊上坐下來,再給你看個夠。”
孩子“善意”提醒道:“不許反悔,要不然你不得好死,剛到鐵鎖井旁邊就會一頭栽進去,到時候我可不會給你撈尸體,要不然就突然打了個雷,剛好把你劈成一塊焦炭,到時候我就拿塊石頭,一點點敲碎……”
老人聽著孩子竹筒倒豆子,一大串不帶重復的惡毒晦氣話,實在有些頭疼,趕緊說道:“肯定給你看,對了,你這些話是跟誰學的?”
孩子斬釘截鐵道:“跟我娘唄!”
老人感慨道:“不愧是人杰地靈,鐘靈毓秀?!?/p>
孩子突然停下腳步,皺眉道:“你罵人不是?我知道有些人喜歡把好話反著說,比如宋集薪!”
老人連忙否認,然后岔開話題,問道:“小鎮(zhèn)上是不是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怪事?”
孩子點點頭。
老人問道:“說說看?!?/p>
孩子指了指老人,一本正經(jīng)道:“比如說你拎個大白碗,又不肯讓人放銅錢進去。你還沒說完故事的時候,我娘就說你講得不壞,云里霧里,一看就是坑蒙拐騙慣了的,所以讓我給你送幾文錢,你死活不要,碗里到底有啥?”
老人哭笑不得。
原來是先前在老槐樹下說完故事的說書先生,讓這個孩子領著自己去杏花巷看那口水井,孩子起先不樂意,老人就說他這大白碗可有大講究,裝著了不得的稀罕玩意兒。那孩子天生活潑好動,被爹娘說成是個投胎的時候忘了長屁股的,他很小就喜歡跟著劉羨陽那幫浪蕩子四處瞎逛,但是為了釣上一條黃鱔或是泥鰍,這小屁孩也能夠在太陽底下暴曬半個時辰,一動不動,耐心驚人。
所以當老人說那白碗里裝著什么,孩子立即就咬餌上鉤。
哪怕老人一開始提了個古怪要求,說要試試提起他,看他到底有多沉,想知道有沒有四十斤重,孩子毫不猶豫點頭答應了,反正給人提幾下也不會掉塊肉。
但是讓孩子一次次翻白眼的事情發(fā)生了,左手掌心托碗的老人,卯足勁用右手足足提了他五六次,可一次也沒能把他成功提起來,孩子最后斜瞥了眼老人的細胳膊細腿,搖了搖頭,心想同樣是瘦桿子,陳平安那個窮光蛋的力氣,就比這個老頭子大多了。只是想著自己還沒瞧見白碗里頭的光景,仿佛天生早早開竅的孩子,就忍著沒說一些會讓老人下不來臺的言語,要知道,在泥瓶巷杏花巷這一帶,論吵架罵街,尤其是陰陽怪氣說話,這個孩子能排第三,第二是讀書人宋集薪,第一則是這個孩子他娘。
老人來到水井旁,但是沒有去坐在井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