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已然越發(fā)偏向后一個選擇。
只是“為國戰(zhàn)死”……
蒙恬不是怕死,而是將領身死往往意味著戰(zhàn)敗。
【但軍隊本就是秦二時期文化程度最高、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的地方。】
【秦歷18年大秦重新一統(tǒng),秦二在驪山閱兵,有許多將士向指導員反應希望戰(zhàn)死后葬入陵園,不必顧慮家屬的意見?!?/p>
【待在自家墳里,一年到頭子孫就祭奠幾次,來個天災人禍或過個幾代那可就沒人管了,真不如葬陵園?!?/p>
【假如死后真有靈魂,那也是葬在陵園更好啊,身邊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葬在老家——好家伙,一群沒見過面脾氣還不知道怎么樣的列祖列宗?!?/p>
【人家還得把你當孫子訓?!?/p>
【真·孫子?!?/p>
【如果不是有摯愛合葬,或是更想留在家人身邊,去陵園確實更好?!?/p>
【所以秦二修改規(guī)定,將士的意愿高于家屬的意愿,如果想葬在陵園可提前登記意向?!?/p>
許多秦卒都被說得心動了。
尤其是沒娶妻和家庭不睦的軍卒。
列祖列宗可以用來尊敬,但若是在死后的世界,他們肯定更愿意與同袍相處!
而對于“不必考慮意見”的家屬而言,厚葬本就是父母意愿不得不從、鄉(xiāng)鄰眾口不得不從。
如若軍卒本人意愿就是葬入陵園、且君王也不準他們將遺體帶回去安葬。
那就無法指責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