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些令人煩心的屬下一比。
我這個只向太子匯報一些易于處理的小麻煩、還每每附上幾樣不同的處理建議,只等太子從中挑選決策的「弟弟」,便顯得越發(fā)懂事可親了。
凡有人有求于我,再小再輕而易舉的事,我也擺出為難模樣,仿佛極為棘手,晾上許久再做。
而真正一眼就知緊急的要事,如劉長史老母突發(fā)重疾,我反而只字不提難辦之處,迅速拿東宮牌子命人請?zhí)t(yī)。
再自掏腰包尋覓幾味難找的藥材補品,買足分量,整整齊齊一并送至府上,只求幫忙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事后我并不邀功,更不提人情,只時不時慰問幾句令堂身體可好些了,補品可吃完了。
如此一來,我在太子手下可謂如魚得水,上至太子下至小吏,沒有不喜歡我的。
白日里我隨同僚一同辦公理事,夜里又陪太子喝酒。
聽他抱怨舅家兄弟沒腦子、太子妃只知貼補娘家給他拖后腿,不如三皇子妃識大體云云。
如今幾派皇子涇渭分明,二皇子三皇子的同盟來勢洶洶,在朝堂上多次揪住太子一脈不放。
楚家最近緩過了勁,也開始四處發(fā)力,沒少給太子添堵。
皇帝看楚家不順眼,看太子也未必順眼到哪去,于是態(tài)度曖昧,今日打壓一下這個,明日又打壓一下那個。
這天太子吃了二皇子一個大虧,損失了一個重要職位。
回到太子府后,他怒氣沖沖召集所有食客幕僚,鄭重發(fā)問。
二皇子三皇子鐵板一塊,何解?
24
眾人吵吵嚷嚷,議論紛紛,卻始終拿不出什么有用的提議。
我看得分明,有些人不是不知道,只是牽扯到皇家血脈,怕事后背鍋。
若太子是個有君主之儀的,能護住手下,令眾人仰慕,那自然有的是人心甘情愿背鍋獻(xiàn)命。
可惜,太子不是。
話茬遞了一圈,眾人口若懸河扯了一堆廢話,又鬧哄哄地散了。
等人散完,我才拉住余怒未消的太子,低聲道:
「兄長明鑒,弟弟有個法子?!?/p>
太子皺眉:「哦?」
「既然他們鐵板一塊,咱們便要用那「二桃殺三士」的陽謀分而化之。
「此事也不難。二皇兄三皇兄皆心高氣傲之輩,因此才不服長兄。這就是個可以利用之處。
「三皇兄曾在戰(zhàn)場上被二皇兄所救,二皇兄喜好收藏人骨。
「只消收買些小兵,在營中爭論二皇兄與三皇兄誰才是人杰。
「這個說,二皇子嗜殺暴戾,喜好人骨,著實怪異。三皇子武藝精湛,又宅心仁厚,真不知為何要和二皇子廝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