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感情好,咱這院子剛好能用得上,你奶奶不用來回搬家折騰了。我再住一年,四季的風(fēng)景得再看一遍,這輩子不留遺憾。”
大舅爺可高興,原本想著沈家離不得老太太這個主心骨,他也不能老讓十妹妹待在娘家,過完了年他就回港島了,等秋天再來。
這下好了,四侄孫調(diào)到省城,直接搬家,他也就不來回的折騰了。
“太好了,總算不是我們自己個兒孤零零的在省城待著。這半年,見天兒能來家看奶奶和大舅爺,心里都有依靠了?!?/p>
沈海也高興,他們兩口子相當(dāng)于是在外面飄了成十年,最近這一年才在省城買了房子穩(wěn)定下來,可也真是人生地不熟,沒有歸屬感。
有家里親人在,那可不一樣了。
大伯娘也跟著附和,“洛洛得轉(zhuǎn)學(xué)過來,省城教得好,要不把晨曦也轉(zhuǎn)過來吧,我們倆過來帶孩子,伺候娘和大舅?!?/p>
沈江兩口子沒說話,晨曦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能脫手是一方面,省城教育好,對孩子好,也是事實。
三進(jìn)的大院子,又不是住不開。
再加上,這么些年了,沈家哥倆,總有一個是在老太太跟前的。
二房老兩口在京城回不來,京城里那么些事,脫不來身,大房跟著,也是沈家的默契。
都是這么準(zhǔn)備著呢。
家里甚至都開始收拾行李了。
只等著啥時候調(diào)令下來就走。
結(jié)果,調(diào)令是下來了。
卻不是到省城。
都不是在本省。
而是到兩千里外的齊中市郊臺縣,還是書記。
這調(diào)的……
摸不著頭腦。
不讓報到
“臺縣是個貧困縣,可以說是赤貧了。三十萬人口,三百萬畝鹽堿地,耕地面積人均不足三分。糧食產(chǎn)量不足,年年交不上公糧,要吃國家的救濟(jì)糧。
原本最高峰時接近五十萬人口,逃荒的,闖關(guān)東的,跑了接近一半人。
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都有人出去要飯。
這兩年好點兒,都知道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留下老人孩子種,年輕力壯的都南下的打工去,要飯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