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紙已經(jīng)泛黃,墨跡暈染在紙邊。
寫字之人,字跡透紙,筆力雄厚,既便沒看到人,也覺得這一位必然是才學之士。
下面的落款是楚王世子的名諱。
三王之亂中,楚王其實是最無辜的,他當時所在的封地在秦王和漢王之間,被這兩王夾擊,若他不跟著一起謀反,當時他就活不下來,不但自己的封地被吞,自家一家子的性命都保全不了。
楚王膽小,沒奈何只能跟著起兵,暗中卻早早的引自己的兒子先離開,可這事居然被其他兩王知道,暗中派人追殺這位楚王世子。
楚王世子并不喜歡權謀,當初楚王起兵,他也是劇烈反對的,無奈大勢所趨,楚王不得不起兵。
帶著自己的一部分心腹,楚王世子負氣離開,可還沒到地方,就聽來三王兵敗的噩耗,楚王世子立時下令把其他人都解散,發(fā)放銀兩讓所有人離開,以后也不必再尋找他,只當一個普普通通的百姓既可。
楚王世子只帶了身邊的兩個小廝離開的,而后追兵至,楚王世子為避追兵從懸崖上落下,被一少女所救。
這少女就是紀洛軒的生母,出身于杏林世家,父親醫(yī)術高明,喜好清靜,帶著女兒的和幾個家仆住在山上,淡薄名利。
溫柔的少女,淡雅的年青男子,兩人互生情愫,也因此楚王世子留了下來,兩個人成了夫妻,之后就生下了紀洛軒,夫妻兩個很是和美,生下的兒子又聰慧過人。
可楚王世子身體不好,當年從懸崖上摔下,傷了根本,之后隱姓瞞名生活了幾年之后,身體越發(fā)的不行。
最后臨終之時,才對妻兒說了真實的身份,并且還留了一封遺書給他們。
這封遺書分成兩部分,前面部分說的是他的身份,以及當初楚王被迫謀反的無奈,而后是二王派了追兵追殺他,也是為了他手中的一本雜談。
三王一起謀反,三王的財物放置在一處,一小半充做軍資,另一大半則藏了起來,具體的藏寶地用記入雜談之中,一定要六本雜談集齊,才可以找到最后的藏寶地,三王一人分得二本。
秦王和楚王各送了一本到京中女兒處,一給咸安郡主,一給了橫陽郡主。
另外一本給了世子。
三王約好他日若是出什么事情,必得三家后人一起開啟藏寶地,再一起共謀大計,這也是他們當初謀亂之時,留好的退路。
可楚王無心,更不愿意讓自己的后人再陷入這種事情里,雖然依著秦王,把一本送給女兒橫陽郡主,卻暗中叮囑她,若是有事,讓她不必報仇,這一切也是天意,天意如此,自己保全就行。
到時候這書她留也罷,不留也罷。
另一本給了兒子,也是同樣的意思,若是兵敗,不必為他復仇,原本就是禍害蒼生的事情,迫不得已而為之,已經(jīng)是逆天而行,況且真的謀亂成功,到了最后,也不一定會落得什么好下場。
楚王世子的遺書中也把這部分的意思說的清楚,一再的叮囑兒子不必仇視皇家,其實不管是兵敗還是勝了,楚王都不覺得自己會好。
當初世子負氣離開的時候還不知道楚王所想,之后想起來心痛不已,楚王分明是早早的就想到了會走到這一步的。
后面的一部分說的是當初他在楚地訂親的事情,這也是給妻子的解釋,特意提到了他在楚地的時候,由楚王出面替他訂的一門親事,是楚地的權貴之女,楚王世子很不喜歡,說那女子生性惡毒,自以為是他的未婚妻,但凡有女子靠近他,跟他說幾句話,不傷便死。
不過這門親事,楚王世子走的時候已經(jīng)讓楚王替他退了,在他這里是不會認這個女子的,也告訴他的妻子,以后若是聽說有這么一個女人,遠離她就是,這般心性惡毒,心狠手辣的女人離的越遠越好。
也不用在意她,在他的心里,唯有妻子才是所愛之人,那個女子什么也不是
青云觀主手里握著的便是這一頁信紙,看著上面說的話,她全身都在顫抖,臉色蒼白若雪。
這是紀洛軒留下的兩封信中的一封,這封是楚王世子的遺書,另一封,就是說說他進京的前因后果。
因為父親的事情,他特意進京來看看,于是就有了京城之行,然后陰差陽錯的進了季寒月的眼,被送到了莫影處替她診治眼睛,之后每一離開,也只是為了到其他地方看看,走一走當年父親的老路。
“他他就是這么說的”青云觀主咬牙問道。
侍衛(wèi)反問道:“觀主看不出這是誰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