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任弘他們在茂陵東邊兩里外的茂陵縣邑過夜,這是瑤光公主姊弟倆一路走來,見過最繁華的城邑:
城內(nèi)道路縱橫交錯,道路為“三橫七縱”,將整個縣城劃分為三十多個里閭。最寬敞的主干道筆直壯闊,能容四五輛馬車并行,高冠華蓋,往來如云。
路邊是石壘的溝渠,渠外甲第樓閣相鄰,青色的酒旗迎風(fēng)而飄,沽酒叫賣聲不絕于耳,高冠寬袖的士子,華服的豪俠貴人出入其間,還不時有人醉醺醺著搖晃出來。
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驕傲和富庶。
“任君,若非城門上寫著茂陵縣三字,我都以為已經(jīng)到長安了?!?/p>
他們已經(jīng)到了驛站里,任弘與瑤光姊弟商量明天抵達長安的行程,聽二人如此感慨,便道:“這不奇怪,茂陵不但是五陵中最繁華的,還是關(guān)中僅次于長安的大城,人口和長安縣差不多,有二十余萬?!?/p>
差不多只是保守估計,因為西漢末年時,茂陵縣人口已經(jīng)超過了長安,成了關(guān)西第一大縣。這好比是首都圈的雄安新區(qū)居民超過了北京城。
不過長安的發(fā)展畢竟受上林苑限制,且流動人口大,很多人在長安生活,卻不一定能混上京城戶口。
而茂陵卻占據(jù)了故秦都咸陽的利好位置,還有朝廷政策幫忙,漢武帝在位期間,從建元三年起,便不斷遷徙關(guān)東移民進入此地,起來遷進來三萬多戶,占了茂陵人口泰半。
劉瑤光有些不解:“遷這么多人來茂陵,是為了給孝武皇帝守陵么?”
任弘笑道:“不止是為了守陵,也是為了強本弱枝。”
陵邑遷徙制度,從劉邦的長陵就開始做了,當(dāng)時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亂和楚漢之爭,關(guān)中,尤其是咸陽附近幾乎全打爛了,只剩下一片廢墟,昔日膏腴之地荒無人煙,漢朝不得不去渭南另設(shè)新都。
為了鞏固新生政權(quán),朝廷迫切需要恢復(fù)生產(chǎn)、安定社會,故徙移民充實渭北,此為強本。
而劉邦的謀士們也意識到,六國舊貴族在地方上尾大不掉必成大患。齊國諸田和楚國屈、昭、景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在齊楚有田地封邑,世家姻親,朋黨之合,威望極高且盤根錯節(jié)。
索性將他們連根拔起,統(tǒng)統(tǒng)遷到關(guān)中,在失去了土壤后,這些舊貴族就沒那么大危害了,此為弱枝。
漢景帝的陽陵又將七國亂黨遷徙了一波,作為楚王后裔,解憂公主一家就是那時候遷到陽陵的。
到了漢武帝時,天下完全一統(tǒng),陵邑遷徙打壓的對象,就變成了天下豪杰兼并之家,按照主父偃建議,這叫:“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p>
所以只要是地方上家資滿三百萬的,統(tǒng)統(tǒng)要遷到茂陵,這相當(dāng)于按照財富榜名單挨個宰,東漢的顯貴巨鹿耿氏、邯鄲馬氏,如今都在茂陵縣里排不上號。
而關(guān)東豪俠郭解不滿足這條件,也遭遷徙。
一個無官無爵的“布衣”,雖然沒多少錢,卻能說動大將軍衛(wèi)青賣面子為其求情,足見其明里暗里勢力名望之大。
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遷徙時,地方士大夫集資送行,不下千余萬。到了茂陵,京師地區(qū)的士大夫,爭先恐后地結(jié)交,這種人簡直是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
就因為太過高調(diào),殺官藏匿,不但郭解最終族滅,還引發(fā)了全國轟轟烈烈的掃俠除豪運動。
除了強制遷徙,還有主動來茂陵入籍的賢人名士,如董仲舒、司馬相如等。司馬遷也跟著其父司馬談,從龍門遷居茂陵,在這里見識到了游俠列傳的主角郭解,又與董仲舒結(jié)識,聽那些六國后人講述祖先事跡,為日后《史記》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多口述材料。
任弘暗想:“太史公在任氏危難時拉過一把,讓任氏免遭族滅,他雖然不在了,但我按理說也該拜謁其后人,畢竟是世交。只可惜我問傅公時,他說太史公兩子皆已亡故,家族也遷離茂陵了,唯有一女,嫁給了御史大夫楊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