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難道還有我不知之事?又或者兩人之間達成了某種共識?!?/p>
趙煦震驚,暗自沉思起來。
他的記憶中,高氏一族在高太后成為英宗皇后的那一天開始,就逐漸步入輝煌。
高太后嫡親,雖為了避嫌,官職不高。
但其依附高家之人,官職品階可都不低。
這種輝煌可是一直持續(xù)到,元佑六年,趙煦掌權之后。
但是,在趙煦的記憶中,這高家之人,不管哪一脈,對高太后都是十分尊崇。
可現(xiàn)在向太后提及高家之人。
并且,瞧著高太后的樣子,很顯然也是清楚。
這讓趙煦是一頭霧水,有些想不明白。
“不過,公則之女與本宮有血脈關聯(lián),煦兒為老身嫡孫,因此公則之女與煦兒之間算是表親,為皇室血脈安康,還是不宜為親的好?!?/p>
但是很快,高太后開口拒絕了向太后。
“看來歷史上這向太后是藏拙了?!?/p>
聽著高太后的話,趙煦心里明悟過來。
北宋時期,這“親上加親”的方式有所變化,在《宋刑統(tǒng)戶婚律》中規(guī)定“其父母之姑、舅、兩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為婚姻,違者各杖一百。并離之”。
由此可見,北宋禁止父母輩的表親之間以及自己與堂外甥女等有一定血緣關系的表親成婚。
不過,向太后所說之人,與趙煦雖是表親,但血脈早已淡薄,甚至可以是忽略不計,即使成婚也不會影響什么。
但高太后以這個理由拒絕,這無疑就是斷了高家之人入宮的所有退路。
這要么是高家有人經(jīng)不住誘惑,要么是向太后故意為之。
但不管是哪一種,這都是堂堂正正的陽謀,高太后根本不能答應。
因為,大宋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讓高家再出一任皇后。
這種事,文官不會同意,武勛不會同意。
而高太后拒絕的后果,就是高家各脈生出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