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明細看兩份文件。
一份是鞍陽縣工業(yè)局向滬市機械工業(yè)局提交的《關于商請孫玉明同志支援鞍陽工業(yè)生產函》。
是鞍陽縣工業(yè)局以“北荒農場項目技術攻堅”的名義發(fā)起的。
里面強調了孫玉明是項目量產統籌領域的關鍵人才。
另一份是滬市研究所黨委下發(fā)的《關于同意孫玉明同志支援鞍陽工業(yè)生產的復函》。
里面寫著,滬市研究所認為支援北荒農場項目是重要政治任務。
同意孫玉明以“技術特派員”身份,常駐鞍陽縣,為期四個月。
其人事關系仍保留在滬市,工資由原單位發(fā)放。
鞍陽方面需要提供住宿以及每月十五元生活補貼。
孫玉明草草看完兩份文件,便順手收在了文件柜里:“沒想到還挺順利!這下我也就不用再有顧忌了?!?/p>
趙瑞剛道:“是胡秋菊去了趟中州市工業(yè)局,市里一發(fā)話,縣里動作自然就快了。”
他走到孫玉明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放手干,我和余大嘴幾人,都一致同意你對六家工廠和瓦窯車間的生產技術決策有絕對處置權,能直接調配所有零件設備和人員。必要的話,也有權要求我們大隊民兵協助?!?/p>
孫玉明喉結滾動,眼睛忍不住微微泛紅。
他實在沒料到,自己一趟鞍陽行,竟然遇到趙瑞剛這樣對自己推心置腹的人。
這個年輕人雖然比自己還小幾歲,卻有令人驚嘆的技術造詣。
有著遠大的目標和豁達的心胸,還帶著超出年齡的大局觀和淡定從容。
他不僅信任自己,還給出了一片廣大的天地,任由自己肆意發(fā)揮。
孫玉明的目光更加堅定,堅信自己與趙瑞剛聯手,定能攻克北荒農場項目這個大難題。
此時已經時近六月下旬,太陽一天比一天裂。
像個大火球似的掛在天上,炙烤著干燥的大地。
瓦窯大隊繁忙緊張的夏收工作總算告一段落,糧食整整齊齊地垛在打谷場邊上。
不管是誰經過,都會對著那些糧食垛駐足觀望好一陣。
這可是生產大隊半年的勞作成果,是大家伙兒接下來兩三個月的口糧。
社員們都知道,一年一度的夏季糧食分配大會即將到來。
心里真是既忐忑又期待。
剿匪事件結束后,劉永才在公社待了整整一天才回來。
有社員看到他回來時候喜氣洋洋的,身后還跟著三輛騾子拉的大車。
每輛車上都有好幾個大麻袋,鼓鼓囊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