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拿捏著進口大權,也是在搜尋可以引進到國內的電影。
加入wto之后,中國影視市場也不得不大開國門。
對于引進到國內的電影,一般分為兩大類,分賬片以及批片。
2002年允許引進的分賬大片數(shù)量為20部,其中好萊塢分賬片約占14-16部,其余為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影片。
分賬片一般會選擇好萊塢高成本商業(yè)大片,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蜘蛛俠》《指環(huán)王:護戒使者》等。
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大片引進其他國家的分賬比例,一般是40-45,而在內地市場卻僅有13-17,一直到2012年才提升到25。
除開分賬片之外,還有一種批片形式,每年約30-40部,具體數(shù)量較靈活,視市場情況調整。
主要指國內公司一次性買斷版權(價格通常幾十萬到百萬美元不等),票房收入歸國內買房所有。
這也是許曉日后所需要的,也是需要跟中影結交的原因。
雖然任何公司都能買斷版權,但是發(fā)行權都在中影跟華夏電影手上。
中影不批準,那么購片的錢就只能打水漂了~
至于華夏,雖說也有發(fā)行權,但它本身就是防止中影壟斷而弄出來限制中影的,背后股權十分復雜,中影、上影、長影等等。
中影又是其中股份最高的。
更何況華夏集團無法獨立引進影片,需依賴中影的引進指標。
故而結交華夏集團,不如直接結交中影!
“許曉,紐約學院學習的怎么樣?那邊的電影技術比我們國內還是要強一些的~”
田壯壯雙手背在身后,眼中帶著師長特有的關切。
“其實也還好,技術能影響票房,但是影響不了藝術,”許曉笑著說道:“在國內學習藝術,在美利堅學習技術?!?/p>
“日后說起來,我也算學貫中西的導演大家了!”
“哈哈哈,有志氣!”
韓叁坪也在一旁打量著許曉,心里也在將這位98屆的“新生”,跟北電青年一輩的優(yōu)秀導演陸釧做了個對比。
陸釧有才華,卻也驕傲自負;
眼前這位年輕人,不僅有才,卻并不恃才放曠。
謝飛培養(yǎng)弟子的本事,還真是不得不佩服。
江山代有才人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