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馬展的描述,楊林不禁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對他來說,只要能讓大隋變得更好,那他便愿意嘗試。
先前大隋的困境,已經(jīng)讓楊林意識到,想要讓大隋維持穩(wěn)定,甚至是長時間的穩(wěn)定下去,那就必須求變。
如果楊林不做,那后世之人遲早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對于楊林來說,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盡可能的多做一些事情。
那他便無怨無悔了。
很快,楊林若有所思道:
“那展兒你的意思,便是從全天下選拔人才,那豈不是要建立科舉一般的選拔制度?”
楊林這樣說倒也沒什么問題,科舉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關(guān)系到大隋的發(fā)展。
但馬展卻是搖了搖頭,說道:
“父王,雖然這二者也有相同之處,但情況又不太一樣。
讀書人可以根據(jù)科舉,來排個高低前后,但科研之事卻沒有這么簡單,一個人的能力強弱,也不可能在短時間評判。
或許一架耕犁,一項技術(shù)的改變,都需要長年累月的鉆研,也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夠做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用科舉之法,自然是不合適的。”
馬展認真解釋著,他繼續(xù)說道:
“但是,朝廷統(tǒng)領(lǐng)天下,想要引導(dǎo)此事,卻并不困難。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點,那就是提高這些工匠,或者說科研人員的待遇。
如果只知道模仿的工匠,自然稱不上科研人員,唯有那些喜歡鉆研,能夠開拓進取的人,才當(dāng)?shù)蒙线@個稱號。
天下人都說這些新奇之物乃是奇技淫巧,不正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讀書才能出頭,做工匠只是賤籍而已。
若是從事這個行業(yè),一樣能夠獲得朝廷認可和賞賜,也能獲得天下人的尊重,自然會有越來越多人投身其中。
當(dāng)有足夠的人才加入,那我大隋的發(fā)展,也將不再停歇,高歌猛進?!?/p>
在講述之際,馬展的臉上亦是浮現(xiàn)期待之色,當(dāng)初他對楊廣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多有不滿。
可現(xiàn)在,馬展在這個位置上,看到這天下的百姓,他也想多做一些事。
楊林并非愚鈍之輩,在馬展的講述下,他很快明白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