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最西端的“罡風崖”是此轉(zhuǎn)的修煉地,此處因三面環(huán)山,形成天然的風口,每日申時起,狂風便如刀割般呼嘯,能吹得人站立不穩(wěn)。修煉者需在崖邊的“立鶴石”上持劍而立,劍重三斤七兩,劍身加寬寸許,以抵御風阻。
劍招以“擋”“劈”“挑”為主,皆需逆勢而行:“擋劍”時劍身橫于胸前,如鴻雁頂風展開的翅膀,風從左側(cè)來則劍偏左,風從右側(cè)來則劍偏右,需讓狂風沿劍刃分流,發(fā)出“嗚嗚”的鳴響(如雁翅抗風時的震顫聲);“劈劍”需迎著風勢斜向下斬,劍刃與風向呈四十五度角,借風力增加劈砍的銳勢,劈至中途時突然變向,讓風勢與劍勢相撞,激起的氣流能吹飛丈外的石子;“挑劍”則是逆風而上的關(guān)鍵,劍尖從腰間猛地挑起,如鴻雁振翅拔高,需在風勢最猛時完成,劍身在風中留下的軌跡需如一道向上的銀弧,不被狂風壓彎。
吸氣時需張口迎向罡風,將風中蘊含的銳氣(一種帶著金屬質(zhì)感的剛烈靈氣)吸入,經(jīng)百會穴(頭頂)灌入丹田,與前三轉(zhuǎn)的靈氣融合,生出堅韌之意;呼氣時需發(fā)出“哈”聲,將體內(nèi)的畏懼、退縮等情緒隨氣流噴出,久而久之,可養(yǎng)“無畏之心”。
要訣:
-
抗風非硬抗:如鴻雁頂風時會調(diào)整翅羽角度,劍招需找到風勢的“縫隙”,以最小的力撬動最大的勢,所謂“逆勢者,順其脈,破其力也”。
-
立石如扎根:雙腳需與肩同寬,足尖扣住石縫,腰腹發(fā)力穩(wěn)住身形,如鴻雁在風中落定,爪趾深深嵌入地面,看似搖搖欲墜,實則穩(wěn)如泰山。
險事:
第四十九代傳人墨塵子練此轉(zhuǎn)時,遇百年一遇的“天風劫”,狂風將他的鐵劍吹得彎曲,人也險些被卷下懸崖。危急時刻,他想起祖師“劍走偏鋒”的口訣,突然將劍身傾斜,讓狂風沿劍刃繞身而過,不僅穩(wěn)住身形,還借風勢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挑劍”,事后發(fā)現(xiàn),劍身上竟被風砂磨出了一道細密的紋路,恰如鴻雁翅膀上的羽莖。
第五轉(zhuǎn):群鴻列陣(合道境)
心法口訣:
“氣貫周身,意聯(lián)眾志。劍如鴻陣,首尾相顧。吸同修靈氣,吐孤行傲氣。左劍護右,右劍援左;前劍開路,后劍斷后?!?/p>
釋義:
突破第四轉(zhuǎn)后,需返回蜀山主峰的“聚仙臺”,與三名以上同門合練。聚仙臺呈六邊形,每邊刻有鴻雁陣圖,分別對應“先鋒位”“左翼位”“右翼位”“后衛(wèi)位”,四人需按位站立,模擬鴻雁群飛的“人”字形陣。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合練前需先“通意”——四人手拉手圍成圓圈,閉眼運轉(zhuǎn)心法,讓各自的靈氣通過掌心相聯(lián),感知彼此的呼吸節(jié)奏,待四人氣息完全同步(如群雁振翅頻率一致),方可持劍入陣。劍重四斤,劍身刻有“陣紋”,可傳遞靈氣:
-
先鋒位:主“破”,劍招以刺、劈為主,需如雁陣前端的頭雁,以銳不可當之勢撕開對手防線,靈氣需灌注劍尖,發(fā)出耀眼光芒。
-
左翼位右翼位:主“援”,劍招以撩、帶為主,需時刻關(guān)注先鋒位動向,當前鋒遇阻時,左右翼的劍需如雁翅般展開,護住先鋒兩側(cè),同時以劍氣干擾對手。
-
后衛(wèi)位:主“守”,劍招以擋、掃為主,需墊后防御,防止對手偷襲,同時將自身靈氣通過陣紋傳遞給前三位,如雁陣尾部的鴻雁為前方分擔氣流阻力。
吸氣時,四人需同時吸納聚仙臺中央“同心石”的靈氣,再通過陣紋分流;呼氣時則要摒棄“個人出風頭”的念頭,若有人急于搶攻,陣紋便會發(fā)光示警(亮起紅光)。需練到“一人動,三人知;一人危,三人援”的境界——比如先鋒位劍勢受阻,左右翼無需呼喊,便會自動調(diào)整角度支援,后衛(wèi)位則同步加強防御。
要訣:
-
忘“我”存“陣”:群鴻列陣非為個體榮耀,而是為群體生存,練此轉(zhuǎn)需懂“舍”——舍得讓先鋒位搶攻,舍得為隊友擋刀,舍得將靈氣分給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