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風暴中心的景區(qū),非但未受折損,其光芒在滌蕩塵埃后愈發(fā)璀璨奪目,真正成為全球矚目的“文明圣地”!
通往景區(qū)的道路,成了名副其實的“萬國車馬道”。膚色各異、語言迥異的游客,懷著朝圣般的心情匯聚于此。他們不再僅僅是追逐網(wǎng)紅打卡的流量,而是帶著對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敬畏與求索之心。
*
金發(fā)碧眼的學者團,手持放大鏡,久久駐足于復制的秦簡漢牘前,試圖破譯那古老的密碼。
*
來自非洲的藝術家,癡迷地臨摹著敦煌飛天壁畫的線條與色彩,尋找靈感之源。
*
東南亞的學子們,在仿古書院內(nèi),跟著身著儒服的“夫子”,一字一句地誦讀《論語》,體驗“弦歌不輟”。
*
更多的普通游客,則在“天街”的茶肆里品味龍井的清香,在古樂坊聆聽編鐘的渾厚,在武場感受太極的圓融……每一個角落,都成了沉浸式感知華夏文明的課堂。
景區(qū)最高處的“文明了望臺”上,一場特殊的國際文化論壇正在進行。呂雉作為壓軸發(fā)言者,立于巨大的弧形落地窗前,窗外是蒼茫的草原與星羅棋布的古建群落。她沒有用講稿,聲音清越而平和,卻帶著穿越時空的洞見:
“諸位,”她目光掃過臺下膚色各異的學者與聽眾,“今日之華夏,并非一座封閉的博物館。我們展示的,是依然在奔涌的文明長河?!?/p>
她指向窗外修復工地上,魯班頭正用古老的墨斗為新的飛檐彈線:“看,那匠人之手,承襲的是《考工記》的智慧,激活的是今日的棟梁?!?/p>
鏡頭拉近,魯班頭布滿老繭的手與精準的墨線特寫,投射在巨幕上。
她又指向草原上正在進行的一場融合了唐風與蒙古長調(diào)的實景演出:“聽,那樂聲,既有《霓裳》遺韻,亦納草原長風。文明,從非化石,而是活水,善納百川,故能成其深廣。”
最后,她的目光投向展廳方向,那里陳列著引發(fā)風波的證據(jù)——泛黃的《唐會要》、清晰的秦疆圖、象征正統(tǒng)的玉璽(仿品):
“近日風波,世人皆見。有人視歷史為可竊取的裝飾,有人奉真相為不容褻瀆的基石。”
她語氣轉(zhuǎn)沉,帶著千鈞之力,“我們守護的,非僅為過往之榮光,更為文明之尊嚴與未來之正道!真相,如同這大地深處的青銅重器,或許蒙塵,終將破土!篡改與掠奪,如同投向長河的瓦礫,或能激起濁浪,終將被奔流裹挾、淘盡!”
她微微抬手,身后巨幕亮起,不再是靜態(tài)的文物,而是一條由無數(shù)歷史畫面、文化符號、今日場景匯聚成的、奔騰不息的璀璨光河!那是華夏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具象化!
“華夏,從不懼展示其根源的深厚,亦樂于分享其長河的豐沛。我們在此,非為標榜唯一,而為證明:真正的文明,根深方得葉茂,源清方能流長!唯有尊重每一滴水的來處,方能共赴星辰大海的征途!”
“歡迎,”呂雉的聲音與那奔涌的文明光河融為一體,回蕩在寂靜的會場,也通過直播信號傳向世界,“來到這條名為‘華夏’的文明長河。這里,是她的一個渡口。請飲水思源,然后,揚帆遠航。”
掌聲,如同海潮,久久不息。了望臺巨大的玻璃幕墻外,夕陽熔金,為草原、古建、以及絡繹不絕的萬國游客,披上一層神圣的光暈。而在那光暈深處,似乎隱約可見九尊青銅巨鼎的虛影,沉默而永恒地鎮(zhèn)守著這條奔涌了五千年的文明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