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歌者提到了一個引起警惕的概念:“大寂靜”。這是維度文明對某個遙遠過去的稱呼,那時維度結構經(jīng)歷了一次巨大變化,許多古老文明消失或轉型。
“大寂靜不是毀滅,而是蛻變,”歌者解釋,“然而蛻變之痛,深植記憶?!?/p>
霍去病敏銳地感覺到歌者在提及這個概念時的細微波動:“它在悲傷。。。雖然方式不同,但它確實在悲傷?!?/p>
隨著交流的深入,歌者開始提出更加深入的問題
about
景區(qū)的過去和未來。它特別對“蝕暗之潮”和古老意識體事件感興趣,似乎在這些危機中尋找著什么。
“危機塑造文明,”歌者說,“最大的創(chuàng)傷常孕育最深的智慧。”
在這些交流中,李白和歌者發(fā)展出了特殊的聯(lián)系。詩人的直覺和情感深度似乎與歌者的藝術本質產(chǎn)生了共鳴,兩人之間建立了一種超越語言的理解。
一次,李白在微醺狀態(tài)下與歌者即興創(chuàng)作:他吟詩,歌者將其轉化為維度藝術,結果驚人地和諧而深刻,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君非人,吾非仙,然心通意合,何礙形異?”李白舉杯向歌者致意,眼中閃爍著創(chuàng)作的光芒。
歌者回應以一串美麗的光諧波,維度橋梁翻譯為:“在藝術之巔,一切界限消融;在理解之深,所有存在合一。”
然而,在這融洽交流的表面下,嬴政注意到了不尋常的跡象:歌者在收集大量信息,不僅是文化信息,還包括技術、政治、甚至安全系統(tǒng)的細節(jié)。
“它在進行情報收集,”嬴政在安全會議上警告,“程度遠超文化交流所需?!?/p>
諸葛亮同意這個判斷:“名為文化交流,實兼窺探之實。昔吳蜀聯(lián)姻,各有所圖,今之事類似之。”
但李世民認為這是正常的謹慎:“換作我們訪問他人之地,亦會如此。關鍵在于界限和意圖。”
爭議在歌者提出要訪問歸墟屏障核心控制室時達到高潮。它聲稱這是為了“完全理解景區(qū)的本質”,強調只有了解整個系統(tǒng),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
嬴政強烈反對:“核心控制關乎全局安全,豈可輕示外人?”
但歌者堅持己見:“不理解整體,難真正理解部分;不知安全之道,難真誠文化交流?!?/p>
維度橋梁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允許有限度、受監(jiān)控的訪問,不涉及最敏感的核心部分。
經(jīng)過激烈辯論,委員會同意了折中方案。訪問在嚴格監(jiān)控下進行,歌者表現(xiàn)得體,甚至還提出了幾個有益的技術建議,顯示出它對維度管理的深刻理解。
但事后分析顯示,在訪問過程中,有極其隱蔽的數(shù)據(jù)流從核心系統(tǒng)流向歌者——如此精巧隱蔽,以至于最初未被檢測到。
“這是高度精巧的技術,”嬴政面色凝重,“遠超我們現(xiàn)有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