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最后開口,語氣雖然依舊沉穩(wěn),但似乎多了一絲彈性:“寡人今日觀之,秩序……或可與變化共存。于標準之中,融入些許……彈性,或許能產生更……持久之吸引力。”
就連一向挑剔的慈禧太后,在完整地游覽了整個園林后,也難得地表示了肯定:“嗯,單個看嘛,都還有瑕疵。但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渡得也巧妙,倒真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韻味,有點意思?!?/p>
詩仙李白暢游全園后,詩興勃發(fā),當即在李世民的“詩林”最大的一塊空石上,揮毫潑墨,題下《萬世同春園賦》:
“皇家園林賽,各展其能耐。
洪武辟田疇,雞黍足風情。弘歷筑瑤臺,詩畫盡幽境。
世民騁弓馬,詩碑立林蔭。始皇規(guī)天地,幾何見匠心。
暗藏借鑒意,融合自生成。游園驚變幻,古今一園呈。
笑談帝王爭,終歸和諧韻。萬世同春意,在此園中映!”
這座原本可能因為理念沖突而淪為笑柄的園林,卻因各位皇帝在競爭中的相互借鑒、不自覺的融合,最終成為了一座真正體現(xiàn)“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獨特杰作。它不僅成為了景區(qū)最受歡迎的景點,被游客們親切地稱為“穿越時空的園林博物館”,更成為了各位皇帝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的一座活的紀念碑。
如今,經(jīng)??梢钥吹礁魑换实墼趫@中散步,時而點評對方區(qū)域的設計,時而就某個景致的改良爭論幾句,但更多的,是交流各自對美、對生活、對文化的理解。朱元璋開始會欣賞乾隆亭臺的精巧,乾隆也承認菜園互動的樂趣,李世民的平衡之道得到了廣泛認可,甚至連嬴政的標準化美學,也被重新認識和評價。
這座園林,真正實現(xiàn)了它的名字——“萬世同春”所寄托的美好愿景,讓不同時代的智慧與美感,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煥發(fā)出跨越時空的蓬勃生機。
“時空交匯處”景區(qū),這片容納了歷代帝王將相的奇妙之地,始終致力于為它的特殊居民提供最前沿的生活體驗。為了提升管理效率與居民生活質量,景區(qū)管委會經(jīng)過長達半年的精心籌備,終于宣布啟動全面數(shù)字化升級工程。
消息傳來,各位皇帝的反應堪稱一部濃縮的“科技接受態(tài)度史”。
在仿南京皇城的御書房內,朱元璋盯著工作人員送來的一部最新款智能手機,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他拿起那塊光可鑒人的“黑曜石板”,掂了掂分量,又用手指戳了戳毫無反應的屏幕,甕聲甕氣地對旁邊的馬皇后(投影)抱怨:“妹子,你看這勞什子!黑乎乎、滑溜溜的,能頂啥用?咱當年指揮千軍萬馬,靠的是令旗、戰(zhàn)鼓、快馬驛報!這玩意兒,能有咱的八百里加急好使?”他內心深處,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通訊方式充滿了懷疑。
與此同時,在漱芳齋的精巧桌案上,乾隆皇帝則對同樣一款手機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他熟練地(相對而言)按下電源鍵,屏幕亮起的瞬間,他卻被默認的星空壁紙給“丑”到了?!按说缺尘埃^于素凈,如何配得上朕之龍興?”他立刻召來擅長數(shù)碼繪畫的宮廷畫師(工作人員扮演),要求其連夜設計一套以“九龍翱翔”為主題,兼具“帝王黃”與“宮廷琺瑯彩”元素的專屬UI界面,“圖標亦需重新繪制,要祥云紋,要瑞獸形,總之,務必彰顯天家氣派!”
李世民在太極殿偏殿,認真聆聽著技術人員的講解。“此物名曰‘智能手機’,集通訊、信息、娛樂于一體……可謂‘一機在手,天下我有’?!崩钍烂袢粲兴嫉攸c點頭:“聽起來,倒與我大唐盛行的‘邸報’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速其廣,遠超昔年。若能善用,于知天下事、察民情大有裨益?!彼麑W得最快,但審美上總帶著盛唐的烙印,時不時會問:“此應用圖標,可否改為唐三彩配色?這提示音,能否換成編鐘雅樂?”
最頭疼的當屬嬴政。他在阿房宮的書案前,正襟危坐,面對智能手機光滑如鏡的屏幕,手指懸在半空,遲遲未能落下?!坝|屏?全無實體按鍵之觸感,如何確認指令已出?誤觸又當如何?”他對此種不確定的操作方式極為不滿,“為何不設計如秦弩扳機般明確、如度量衡般精準的實體按鍵?此等設計,有失嚴謹!”他甚至要求技術人員提供一份詳細的觸屏壓力感應原理及防誤觸算法說明。
景區(qū)數(shù)字化推廣專員小劉,看著這幾位陛下的初始反應,擦了擦額角的汗,預感到接下來的“數(shù)字掃盲”之路,注定不會平坦。
數(shù)字化掃盲第一課,從最基本的通訊軟件——微信開始。
教學現(xiàn)場設在景區(qū)多媒體教室,幾位皇帝并排而坐,面前擺著各自的手機,場景頗為穿越。
朱元璋對著微信界面,如同面對一張復雜的軍事布防圖。學習發(fā)送語音時,他一把抓過手機,像握著軍情急報一樣,湊到嘴邊,氣沉丹田,大聲吼道:“喂!喂!徐達?!常遇春?!聽見沒有?!回話!”震得旁邊乾隆的耳朵嗡嗡作響。技術人員趕緊提醒:“陛下,輕輕按住,正常說話音量即可,對方就能聽見……”
乾隆則對語音消息的質量有著藝術家的苛求。他每錄一條,都要反復播放聆聽,仔細品鑒?!班拧讲胚@條,‘朕知道了’,‘朕’字尾音略顯急促,威嚴不足。待朕重新錄制?!?、“這一條,‘此畫甚佳’,‘佳’字開口度不夠,未能盡顯贊賞之情。”一條短短幾秒的語音,他能錄制十幾遍,追求那種沉穩(wěn)雍容、富有磁性的“帝王音色”。
李世民掌握得很快,功能一學就會。但他很快將微信變成了傳播盛唐文化的平臺。他熟練地使用“文件傳輸”功能,將《貞觀政要》節(jié)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掃描件發(fā)到學習群里;在朋友圈里,他分享的是《秦王破陣樂》數(shù)字化修復版鏈接,以及他自己用毛筆書寫、掃描上傳的唐詩。技術員小劉委婉提醒:“陛下,朋友圈……也可以發(fā)點日常生活……”李世民從善如流,下一瞬便分享了一張他練習射箭的抓拍,配文:“今日習射,十中七八,猶未及弱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