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的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劃過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最終停留在全息屏幕上那跳動的“驚蟄”二字之上。
“驚蟄”,春雷乍動,萬物復(fù)蘇。
他給這個計劃取這個名字,寓意深遠(yuǎn)。
他要用這聲金融的春雷,喚醒沉睡在土地里的萬千黎庶,讓他們從被世家門閥盤剝壓榨的千年舊夢中醒來。
同時,也要讓那些盤踞在大唐肌體之上,吸血自肥的“毒蟲”們,在這聲雷鳴之下,無所遁形。
“校長,‘驚蟄’計劃已通過天權(quán)星系統(tǒng),同步下達(dá)到洛陽、揚州、成都、蘭州、肅州、沙州等所有西北銀行分行。宣傳冊、布告已連夜加印,預(yù)計明日清晨,將張貼于各大城市的通衢要道?!?/p>
李龍一絲不茍地匯報著。
“宣傳的重點,一定要通俗易懂?!?/p>
李唐輕輕點頭,叮囑道:“不要跟老百姓講什么復(fù)雜的金融道理,就告訴他們?nèi)??!?/p>
“第一,把家里閑置的糧食、布匹、藥材,甚至是一塊好木料,一張好皮子,送到西北銀行,銀行會請最公道的師傅估價,換成一張叫‘債券’的紙。這張紙,就是錢,隨時能到銀行換回銅錢,或者在咱們西北商會買東西?!?/p>
“第二,這張紙放在家里,比糧食布匹安全,不怕火燒,不怕水淹,不怕蟲蛀鼠咬。就算丟了,只要記得自己存了多少,憑身份文牒就能補(bǔ)回來?!?/p>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張紙,每年都能生出新的紙!存一百斤糧食的債券,明年就能變成一百一十斤!存一百匹布的債券,明年就能變成一百一十匹!利滾利,童叟無欺!”
李唐的語氣平淡,但話語中蘊含的力量,卻足以讓任何一個了解這個時代的人感到頭皮發(fā)麻。
這三點,刀刀見血,直指人心最樸素的渴望。
對于一個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古代農(nóng)民而言,糧食就是命。但儲藏糧食的損耗是驚人的,鼠咬、蟲蛀、霉變,一年下來,損耗一兩成都是常態(tài)。
現(xiàn)在,有一個地方,不僅能讓他們免除這些損耗,還能憑空多出一成的收益!
這是何等巨大的誘惑?
這已經(jīng)不是陽謀了,這是赤裸裸的降維打擊。
李唐要做的,就是將整個大唐的民間財富,從實物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金融符號。
而這個轉(zhuǎn)化過程的定義權(quán)、發(fā)行權(quán)和最終解釋權(quán),都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里。
當(dāng)五姓七望那些老狐貍們還在沾沾自喜,以為通過囤積金銀銅錢就能扼殺“唐幣”時,李唐已經(jīng)釜底抽薪,直接繞過了金屬貨幣這個原始的中間介質(zhì),將價值的錨點,直接定在了糧食、布匹這些最基本的生產(chǎn)生活資料上。
“我倒要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