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母親如此脆弱,都是這幾日自己鬧的。
“我真后悔讓長生把你們接來,就應該讓你們留在京城,到時候新帝要殺要剮,反正我瞧不見,也省的心煩了!”
吳氏不是氣的,而是真的這般想。
她在謝家的時候之所以沉默寡言,就是因為自己娘家比妯娌們的娘家,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讓她在府內根本抬不起頭來!
而實際上,她這個嫁出去的小姑子,并沒有拖累吳家,甚至吳家?guī)讉€衰敗的鋪子,都是靠護國公府的妯娌們幫襯,才能勉強維持!不至于關門閉店的!
而就是這些鋪面,支撐著吳家的所有開銷!
無論護國公府還是妯娌們,都在明著暗著想辦法幫她的娘家。
可自己的娘家,真的是一點臺面都上不去!
妯娌們的娘家,得了護國公府的庇護,時常都會想辦法送些好東西來,或者沒事多走動,以此來表達親近的心意。
可吳家呢?
打秋風的時候絕不落后,但給護國公府送的年節(jié)回禮,那簡直是沒眼看!
是,她知道吳家沒錢。
可護國公府時常顧著吳家的情況,大嫂蔡氏反倒專門挑選阿膠、燕窩等上好補品當禮物,但吳家回的是啥?
鄉(xiāng)下莊子里的公雞和蘑菇干,主打一個樸實無華。
要真是住在鄉(xiāng)下的親戚,拿這些東西來的確是情意,可吳家就住在京城,且護國公府自家難道是沒有莊子么?
怎么就要吃你吳家莊子里的這些?
不想花費太多銀錢,也可以用點心思,給謝老夫人做個抹額,或者給家中妯娌們做個香包,偶爾繡些物件當禮物,這豈不是更有心意?
甚至哪怕自己沒時間,找兩個繡娘幫忙做,能出幾個錢?
吳氏很清楚,嫂子的女工不比自己差,所以不是不會,而是根本就沒用心。
這些禮尚往來之事,起初吳氏以為自己嫂子不懂這些,特意找機會回娘家,想要提醒幾句。
可當瞧見嫂子給她自己娘家準備的回禮時,無論是禮品的種類還是數(shù)量,皆格外講究,吳氏就沒有開口,然后轉頭直接回了護國公府。
原來,不是自家嫂子不懂,而是不想對出嫁的小姑子這邊懂而已。
吳氏念著自己娘家父母和兄長的德性,嫂子一人操持也夠辛苦的,便也寬慰自己,不去計較這些事。
甚至流放的時候,嫂子還能過來給自己送行,雖然只是一層薄薄的夾襖,但吳氏覺得,嫂子這人就是小氣了一些,并非冷心冷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