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公子翚知道了魯隱公的打算,卻是害怕了,因為他與隱公的這番話可是想要弒君呀。
他擔(dān)憂太子允知道了之后會殺死他,便先一步在太子允面前說隱公的壞話,誣陷隱公想要弒君,同時請求太子允讓他去殺掉隱公。
為了讓自己不背上弒君之罪,而去殺害國君,這同樣很熟悉。
只是公子翚有一個勉強(qiáng)‘名正言順’的理由,魯國的情況也足夠特殊。
太子允有繼承國君之位的合法性,隱公只要一日不還政或者是殺掉太子允,他就會處在議論和紛爭之中。
尤其是隨著太子允的年紀(jì)越來越大,這種隱患就會越來越大。
公子翚的意外表現(xiàn)讓這個隱患提前在魯國爆發(fā)了,隱公自然是有實力和機(jī)會解決這個隱患的。
但是公子翚已經(jīng)不會給他機(jī)會了,當(dāng)公子翚提出要弒君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必須要殺掉太子允和魯隱公中的一個了,并且義無反顧得走下去,除非他舍得拋棄自己的權(quán)勢,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而相較于懵懂的太子允,不聽自己建議的魯隱公,就是他最好的選擇。
魯隱公還是公子的時候,曾經(jīng)率兵與鄭國交戰(zhàn),被俘獲,關(guān)押在尹氏。
隱公賄賂尹氏,并在尹氏祭祀神主鐘巫前禱告,這才和尹氏一起逃回了魯國。
回國后的魯隱公就在魯國建立了鐘巫的神主,不時祭拜。
十一月,隱公又要去祭拜鐘巫,在社圃齋戒,居住在寪氏。
公子翚便派人在寪氏殺害了魯隱公,立太子允為魯國國君,是為魯桓公。
由于殺害魯隱公的兇手沒有被討伐,同時也沒有按照國君的規(guī)格下葬,所以《春秋》沒有記載魯隱公下葬的時間,這是認(rèn)為魯隱公沒有臣子。
而為了掩蓋魯隱公的死因,公子翚討伐寪氏,寪氏有人因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