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周禮,庶子擔(dān)任卿士,哪怕受三命,地位也不應(yīng)該超過自己的父親、嫡兄,所以有‘三命不逾父兄’的說法。
但實際上,這說的是父親、嫡兄、庶子三人同朝,庶子的地位不能超過父親和嫡兄。
可叔孫昭子如今的情況,應(yīng)當(dāng)是‘受三命,逾其先人’,并不違背禮。
當(dāng)然,叔仲穆子只是牽強(qiáng)附會,之初叔孫昭子違禮了,向季平子稟告。
季平子對于禮并不精通,但也覺得叔孫昭子不該跟自己受到一樣的賞賜,認(rèn)同了叔仲穆子,便讓昭子自行貶黜。
昭子知道了之后,便也表示,叔孫氏有內(nèi)亂,殺死嫡子而立庶子,我才能夠有如今的地位。如果是因為禍亂而來討伐,那我也就只能聽從命令??扇绻粡U棄國君的命令,那么就該有我的位次。
昭子對于此事十分生氣,上朝的時候,命令官吏,表示,我要跟季氏打官司,寫訴訟辭的時候不要偏袒。
季平子因此感到害怕,便把罪責(zé)都?xì)w咎于叔仲穆子。
于是,南遺、公子慭、叔仲穆子就把主意打到了季氏身上。
南蒯因其貪,小人之行,遠(yuǎn)之則怨,近之必遜。子仲因其癡,慕尊位之高、貪權(quán)勢之盛,不明其理,不知其勢,若蜉蝣撼大樹。穆子因其嗔,不尊叔孫,不敬季孫,亂序歪禮,焉能無罪?
子仲將情況告訴了魯昭公,便跟隨著魯昭公出使晉國。
南蒯將要發(fā)動叛亂的時候,情況便有人知道了,占筮雖然順利,但在子服惠伯的勸說下,南遺也遲疑了。
最終,南蒯因為擔(dān)心不能夠成功,便帶著費(fèi)地叛逃到了齊國。
這是,子仲剛從晉國回來,到了衛(wèi)國,聽到南蒯要叛亂的消息,就丟下副使自己先行回國,等到了郊外,聽到南蒯帶著費(fèi)地叛逃,便也逃亡到了齊國。
季平子知道此事之后,同樣十分生氣,想要讓昭子趕走叔仲穆子。
叔仲穆子聽聞之后,不敢上朝。
昭子于是命令官吏告訴叔仲穆子,在朝上等待他處理政事。
他表示,我不當(dāng)讓怨恨聚集的人。
這一年,鄭簡公去世,他的兒子公子寧繼位,是為鄭定公。
晉國滅亡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