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恤命令士兵將豫讓團(tuán)團(tuán)為主。
豫讓表示,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別人的美名,而忠臣有為美名而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寬恕我,天下沒有不稱頌?zāi)馁t明。今天的事情,我本當(dāng)受死罪,但我還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幾下,這樣也就達(dá)到我報仇的醫(yī)院了,那么即使是死了也沒有元亨。我不敢指望您答應(yīng)我的要求,我還是冒昧地說出我的心意。
趙無恤非常贊賞他的協(xié)議,就派人拿著自己的衣服給豫讓。
豫讓拔出保健多次挑起來刺它,說,我可以報答智伯了。
于是拔劍自刎。
豫讓死的那天,趙國的志士聽聞這個消息,都為他哭泣。
昔古人論事,首重道義,所謂禮也,以行道義。
豫讓投智氏、為智伯刺趙襄子,此君臣之義也,待之如眾,報之以眾;待之如國士,報之以國士。故君臣之道,上御下,下報上,恩寵酬賜,則遠(yuǎn)近、親怨不同,待之以常數(shù),報之以眾人,雖如此,于危急緊要之時,猶不知幾人可用。
如豫讓者,悠悠千載,能有幾人,雖曹沫、專諸、荊軻,皆名傳千古,而不能相比。沫以勇力事君,激于意氣而發(fā),于國雖利,實(shí)假敵之道義;專諸勇氣懾人,不畏刀兵,然,謀光之私欲,以得厚利也;荊軻俠義無雙,欲以一人之身而存一國,假獻(xiàn)寶之名,行刺殺之實(shí),實(shí)勇氣可嘉,然,假秦王之名也。
此三人,或?yàn)閲?,或?yàn)橹?,或?yàn)樘煜?,雖有道義之名,實(shí)多名利之爭、私欲之行。
天下多名利之徒,故雖為名利,自可以為之。
太史公作《刺客列傳》,列古之刺客五人,稱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
此五人,古之名士也。然,天下之士,有高低之分。以勇力事人,以意氣行事,此最末一等,如曹沫也;以勇奉忠,不惜死節(jié),較之為善,如專諸、荊軻也。此三人,以敵之為不義,而立己之為義也。魯莊之衰微,則曹沫之名弱,闔閭之強(qiáng)吳,則有專諸之聞達(dá),秦王滅六國,而世人悲荊軻。
似豫讓、聶政,不以異志而行不軌,不以恩賜而為不孝,依仗勇氣,不吝身軀,雖未有成,不敢言棄,雖已成,而不敢忘后事。較三人也,幾有君子之為,更居為上。非以敵之不義也,乃自行其道義也。
余雖稱五人為義士,然刺客也,以一人之身殺另一人。古今言其道義,皆一人之道義也。無對錯之辨、無家國之論、無蒼生之念,以一人敵人、敵眾、敵一國、敵天下。
嘉其勇、嘆其志、詠其節(jié),終不為天下所取也。
市井贊其勇、權(quán)貴念其忠、癡愚慕其節(jié),雖不為秩序所容,當(dāng)有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