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揚路過鄭國,為鄭國所擒拿,獻于楚莊王。
楚莊王送重禮以賄賂解揚,讓他將話反過來說。
解揚不答應。
如此經(jīng)過三次勸說,解揚方才答應。
楚國人讓解揚登上樓車,向宋國人喊話,將楚國人要他說的話告訴宋國人。
解揚趁機傳達晉景公的命令。
楚莊王將要殺了解揚,派人對他說,你既然已經(jīng)答應我國國君,卻反了過來,是什么緣故?不是我國不講信用,而是你丟棄了它??烊ナ苣愕男塘P吧。
解揚回答,臣聽說,國君能制訂命令就是道義,臣下能接受命令就是信用,信用貫徹了道義然后去做就是利益。謀劃不失去利益,以保衛(wèi)國家,才是民眾的主人。道義不能有兩種信用,信用不能接受兩種命令。君王賄賂下臣,就是不懂得命令的意義。接受了國君的命令而出國,寧有死而不能廢棄命令,難道又可以賄賂嗎?下臣所以答應您,那是為了借機完成國君的使命。死而能完成使命,這是下臣的福氣。我君有守信的下臣,下臣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以求取的呢?
楚莊王因此赦免了解揚,放他回國。
夏,五月,楚師將要離開宋國。
申犀在楚莊王馬前叩首,表示,無畏知道必死而不敢廢棄君王的命令,君王卻丟棄了自己的話。
楚莊王不能答。
當時申叔時為楚莊王駕車,表示,建造房子,讓耕田的人回來,宋國人必然聽從命令(意欲久圍)。
楚莊王聽從了申叔時的意見。
宋國人因此畏懼,派華元在夜晚進入楚營,登公子側(cè)之床,叫他起來,表示,我國國君派元來稟告國中的苦難,‘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交換孩子當做糧食,用骸骨當做柴火)’盡管如此,城下之盟,哪怕國家滅亡,也是不能這樣做的。楚師退兵三十里,宋國將唯命是從。
公子側(cè)感到害怕,私下與華元訂立盟誓,然后將華元所說稟告楚莊王。
楚師因此后退三十里,宋國與楚國講和。華元作為人質(zhì)。盟誓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p>
六月癸卯,晉國人擊敗赤狄,滅潞。
秋,七月,秦國國君秦桓公率師攻打晉國。
晉國人在輔氏擊敗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