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死后,謚號(hào)‘武靈’,史稱趙武靈王。
按照謚法,剛疆直理曰武,威疆?dāng)车略晃?,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當(dāng)在威疆?dāng)车?;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當(dāng)在不勤成名。
遙想武靈王胡服騎射之時(shí),何等雄姿英發(fā),不世功業(yè)就在眼前,此后七年,開疆拓土,趙國霸業(yè)乃成。
當(dāng)時(shí)之趙國,西有秦國,秦昭襄王剛剛掌控國政,燕國苦弱,齊國國力猶盛,魏、韓漸衰微,楚國楚頃襄王偏安一隅。
趙國要如何在這諸侯亂世之中保存自身,甚至更進(jìn)一步強(qiáng)盛國家,都擺放在武靈王面前。
為了更好地應(yīng)對外戰(zhàn),武靈王決定讓位于子,讓兒子治理國家,于武靈王二十七年傳位于幼子何。
先圣有言‘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出自《左傳·成公二年》。
器者,以分上下,名者,以定綱常。
國不可有二君,不然,則臣有二心也。
惠文王,有名之君。主父,有實(shí)之君?;菸耐跄暧祝矢缸由袩o爭,然惠文王非無臣,君雖不爭,下必念之。
待惠文王年長,恐有刀兵起于宮墻也。
雖如此,趙國有亂,武靈王未可言敗。
所謂身死敗亡,神為不智所惑,性隨私欲而動(dòng),情由猶懼而生,不明利害,不辨善惡,不通生死,天絕地塞,眾叛親離,而猶不知其所處也。
不忍見長子屈身于幼弟,竟生出分國之心,猶疑而不能決。
公子章放縱而封于代,田不禮兇狠而輔于長。
國雖盛而不可養(yǎng)其患,勢雖眾而不可分其力。
因惠后而立何,待惠王亡,復(fù)寵
武靈王不拘世俗,不困禮法,聰慧機(jī)敏,因有胡服騎射;不畏世俗,不懼禮法,任性自為,乃有沙丘敗亡。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多名世者。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趙武靈王,誠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