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quyuàn),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臣。
蘧瑗出自衛(wèi)國名門蘧氏,其父蘧無咎亦是衛(wèi)國名臣,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的子貢,他的母親也是出自衛(wèi)國蘧氏。
蘧瑗自獻公繼位之初就在衛(wèi)國出仕,到了獻公中期已經是名滿衛(wèi)國的賢大夫,一生侍奉獻公、襄公、靈公三代衛(wèi)國君主。
其主張以德治國,執(zhí)政者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教育國民,是道家‘無為而治’的開創(chuàng)者。
當然他最為世所知曉的還是他的另外一個身份,孔子的朋友。
作為孔子的朋友,蘧瑗更是位居孔廟東廡第一位,以先賢之身享后世奉祀。
蘧瑗生于大約公元前五八五年,死于公元前四八四年,年逾過百,在先秦之時可謂是極為難得。
他經歷過獻公之時,衛(wèi)國公室動亂,也輔佐靈公,使得衛(wèi)國國家安定。
衛(wèi)國因為國勢和地理位置的援用,無法像齊、晉兩國那樣稱霸于諸侯,甚至只能依附于強國之下。
可在諸如蘧瑗這樣的大夫的努力下卻可以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平穩(wěn)。
孔子周游列國之時,曾多次到訪衛(wèi)國,其中有兩次居住在蘧瑗的家中。
孔子與蘧瑗一生都為摯友,兩人在魯、衛(wèi)各自為官之時,就曾多次派人互訪。
孔子對蘧瑗的評價很高,在《孔子家語·弟子行十二》中有記載,衛(wèi)將軍文子問子貢,孔子門下七十二賢者誰更加賢明。
子貢對其所知者也,后來到了魯國,見到了孔子,將此事告于孔子。
孔子稱贊了子貢,更是告訴了他古今賢者的德行。
其中是這樣形容蘧瑗的,“外寬而內正,自極于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自善而終,蓋蘧伯玉之行也?!?/p>
外寬內直,生性仁恕,蘧瑗對于德行的自我要求和他的政治主張對于孔子儒學思想的形成有很深的影響,也是他能跟孔子成為朋友的重要原因。
民國初年,湖州蔡振紳先生考古今德善之士,究其賢善之舉,作《八德須知》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全書四集三十二卷,每集八卷,每卷取八德之一,采二十四數,列古之德士善舉,共七百六十八篇。
其中三集卷五《二十四禮》就記載了蘧瑗敬上的典故。
“衛(wèi)蘧伯玉,敬上知非。夜車止闕,見信宮闈?!?/p>
有一天晚上,衛(wèi)靈公和他的夫人南子在宮中聽到宮外有一輛車子經過的聲音,到了宮門外卻停下了。
南子便說這肯定是蘧伯玉的車駕,靈公惑而問之。
南子便說,根據禮法規(guī)定,做臣子的車駕經過君上的門前,是一定要下車的;路上看見君上的車駕,也要恭敬行禮。
這都是臣子敬重君主的表現,而那些真正的君子,哪怕是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也不會放棄他的德行。
蘧伯玉是一個名士君子,哪怕是晚上經過君上的門前,也不會失禮的。
衛(wèi)靈公派人前去一問,果然那人真是蘧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