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僚,吳國第二十三任國君,余昧之子,在位時間十二年。
吳王僚二年,即公元前五二五年,吳王僚派公子光率兵攻打楚國,公子光戰(zhàn)敗并且把先王的戰(zhàn)船丟失了。
公子光擔(dān)心回去會因此獲罪,便偷襲楚國軍隊,搶回了戰(zhàn)船后才撤軍回國。
這個時候,吳國在長江一帶先是通過與中原各諸侯國頻繁交流,發(fā)展國力,再不斷與楚國交鋒,蠶食楚國及其附屬土地。
吳國想要踏上爭霸之路,不得不面對的就是他們的近鄰楚國,如果不能率先擊敗楚國,在長江流域建立起自己的優(yōu)勢,那么他就沒有機會去與中原諸侯爭霸的資格。
楚國在過去的幾百年里,一直都是長江流域的霸主,現(xiàn)在吳國想要從他手里奪一奪這個位置。
而十分‘湊巧’的是,楚國當(dāng)時內(nèi)亂不止,國力漸漸衰落,歷史的風(fēng)云頃刻之間就要匯聚在吳國的身上。
吳王僚五年,即公元前五二二年,一個對吳國命運影響極深的人來到了吳國。
他的名字就是伍子胥。
或許是身為對手該有的命運糾葛,吳國歷史上有許多對國運影響極深的人都是楚國人。
前有巫臣、狐庸父子,后有伍子胥。
伍子胥來到吳國之后,公子光就以賓客之禮招待了伍子胥。
公子光,也就是后來的吳王闔閭,一直對吳王僚成為吳國國君不滿,所以廣納賢士,想要謀奪吳王之位。
吳王僚八年,即公元前五一九年,吳王僚又派公子光再次攻打楚國,在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打敗了楚國聯(lián)軍,奪取了淮河流域的戰(zhàn)略要地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
同一年,將楚國前太子建的母親從居巢迎接到了吳國,并以此為由,向上北伐,擊敗陳國和蔡國的軍隊。
雞父之戰(zhàn)的失敗,使得楚國在戰(zhàn)略態(tài)勢上陷入了被動,吳國占領(lǐng)州來,控制淮河流域,使得吳國擁有了進(jìn)可攻退可守的優(yōu)勢。
從此,吳國開始了一個壓制楚國的時代。
次年,吳國邊邑的女子和楚國邊邑的少女因為爭奪桑葉,兩個家族互相攻殺,以至于后來上升為兩個邊邑的戰(zhàn)斗。
楚國因此滅掉了吳國的邊邑,吳王僚得知后大怒,派公子光討伐楚國,奪取了居巢和鐘離兩城之后才返回。
吳王僚十二年,即公元前五一五年,楚國國君楚平王去世,吳王僚認(rèn)為這是進(jìn)攻楚國的大好機會,就派自己的兩個同母弟公子掩余、公子燭庸攻打楚國,又派出季札出使晉國,以觀諸侯動向。
可惜的是,楚國軍隊攻打吳國軍隊,斷其后路,使得吳國軍隊無法撤退回到吳國。
此時,一直蟄伏的公子光看到如此好的機會,就宴請王僚到自己的府上,趁機回避,讓專諸刺殺王僚。
專諸藏劍與于魚腹,趁吳王僚不備,取出匕首殺死了王僚,而他自己也被王僚的衛(wèi)士馬上殺死。
吳王僚死后,公子光終于當(dāng)上了吳國國君,史稱吳王闔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