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有命,始禍者死。
邯鄲人因此衰敗,范氏、中行氏因此敗亡。
而這一切的啟始,就從趙鞅開始。
趙鞅擅殺邯鄲午,乃是禍亂的源頭,按照晉國的法令,同樣應該處死。
可韓氏韓不信、魏氏魏曼多向晉定公求情,趙鞅因此躲過一劫。
韓不信、魏曼多為什么愿意救援趙鞅,原因其實很簡單,趙氏、趙鞅、智躒。
韓氏、魏氏與趙氏交好,但這并不是最主要的地方。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會因為厭惡而無故出手,也不會因為親近就只身犯險。落井下石、錦上添花才是他們的常態(tài)。
而在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后,智氏、韓氏、魏氏都是最后的贏家。
回望晉國的歷史,狐氏的敗亡,助長了趙氏的鼎盛;邲之役的失敗、先氏的敗亡、下宮之難,讓范氏、郤氏、欒氏得以發(fā)展;而后郤氏被滅、厲公被弒、欒氏敗亡,又讓韓氏、魏氏崛起。
這一次范氏、中行氏的敗亡,最大的贏家不是韓氏、魏氏,而是當時擔任中軍將,為晉國正卿的智躒,他所在的智氏。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智氏將會掌控晉國數(shù)十年的朝政。
而智氏面對的是內(nèi)亂不止的諸侯、衰微無力的公室和為數(shù)不多的卿族,就算是站在歷史角度的旁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風雨欲來的緊迫感。
而在這種情況下,韓不信、魏曼多為什么要替趙鞅求情就清晰起來了。
趙氏擁有顯赫的地位,雖然因為趙朔早早去世,以及下宮之難的波及,趙氏一度沒落,可等到趙武重新執(zhí)掌晉國朝政,又在趙成、趙鞅的經(jīng)營之下,趙氏依舊是晉國舉足輕重的力量。
而此時的智躒雖然貴為晉國正卿,但是幼年上位,讓智躒不得不依靠他人,從一開始的中行吳,到后來的晉頃公。故而哪怕成為了晉國權(quán)力最大的那個人,智躒并不如他的前輩們那樣強勢。
反而是智躒的輔佐,中軍佐趙鞅,選賢與能,致力于改革。
對于韓氏與魏氏來說,如果沒有了趙鞅與趙氏,他們就需要直面智氏,而且是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動蕩、蛻變的智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