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反,晉國卻是陷入了內(nèi)部的混亂之中,晉國重臣趙盾死后,絕對的權(quán)力出現(xiàn)了真空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在前年才剛剛繼位。
同時,晉國在東西兩面需要應(yīng)對楚、秦兩個大國。
所以,鄭國的這次求援,晉國的反應(yīng)要遠(yuǎn)遠(yuǎn)慢于前兩次。
于是,楚莊王圍困鄭國國都三月,楚軍每日攻城不斷,鄭國傷亡慘重。
等到楚國軍隊攻入鄭都,楚莊王下令秋毫無犯,鄭襄公眼見局勢如此,只能投降楚國。
他袒胸露乳,左手用旌節(jié)牽羊,右手拿著宰殺牲畜的彎刀,迎接楚莊王,表示鄭國是存是亡完全聽從楚莊王的安排。
楚莊王千里迢迢前來攻打鄭國,楚國兵馬又耗時三月才打下鄭國,按理來說應(yīng)該是亡其國,絕其嗣。
可去年,亡陳國之時,巫臣以‘踐其田而奪其牛’告誡楚莊王,使得陳國躲過了亡國之危。
楚國大夫雖然勸說楚莊王不能放過鄭國,否則日后鄭國再背楚向晉,就是楚國的禍患了。
可楚莊王認(rèn)為鄭襄公是一個有德行的國君,鄭國人一定擁護(hù)他,不至于淪落到滅國的下場。
于是下令楚國軍隊退兵三十里,與鄭國講和。
鄭襄公得知鄭國保住了,就親自到楚營去慰勞楚軍,又派了公子去疾到楚國做質(zhì)。
可此時,珊珊來遲的晉國援軍已經(jīng)越過黃河,得知鄭國已經(jīng)投降楚國,就決定與楚國一戰(zhàn)。
鄭襄公知道之后,害怕晉國軍隊因為鄭國投降楚國而怪罪鄭國。
鄭國大夫皇戎對鄭襄公說,他愿意到晉國軍營去勸說晉軍與楚國決戰(zhàn),如果晉國勝了,我們就服從晉國,如果楚國贏了,我們就臣服楚國,在他們兩者之間選擇強(qiáng)的那一方。
鄭襄公聽從了他的意見,挑起晉、楚兩國交戰(zhàn),自己擇其強(qiáng)者而從之。
結(jié)果,晉、楚兩國在邲激戰(zhàn),晉國大敗。
鄭襄公得知楚國打了勝戰(zhàn),就到邲邑去朝見楚莊王,向楚國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