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戊子,晉襄公在箕地?fù)魯〉胰耍S缺(郤芮之子)俘獲了白狄子。
先軫表示,一個人在國君面前放肆而沒有受到懲罰,怎么敢不自己懲罰自己?
于是脫下頭盔,沖入狄人的軍隊之中,戰(zhàn)死了。
狄人將先軫的頭顱送回晉軍,面色就好像活著一樣。
先軫死后。晉襄公以三命任命他的兒子先居且(上軍將)擔(dān)任中軍將,以再命將先茅的食邑賞賜給了胥臣(下軍佐),獎賞他舉薦了郤缺的功勞,以一命任命郤缺(下軍大夫)為卿,將冀地重新賞賜給了他(郤氏之地),但沒有任命給他軍職(將佐之職)。
當(dāng)初文公在位時,胥臣出使經(jīng)過冀國,見到郤缺在鋤田,他的妻子給他送飯,很恭敬,彼此像對待客人一樣。
胥臣帶著郤缺回到晉國國都,向晉文公推薦郤缺,表示,恭敬,是德行的集中表現(xiàn)。對人恭敬就一定有德行,德行是用來治理民眾的,請國君任用他。我聽說‘出門恭敬如同對待賓客,辦事莊重如同祭祀,這就是仁的規(guī)則’。
晉文公則表示,他的父親郤芮有罪,能夠任用嗎?
胥臣這樣回答文公,從前帝舜為了懲治犯罪而將鯀(gun)流放,為了選拔人才而任用了鯀的兒子禹。管仲,曾經(jīng)是齊桓公的敵人,后來卻被任命為相,成就了齊國的霸業(yè)。《康誥》說‘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父親不慈愛,兒子不孝順,哥哥不友愛,弟弟不恭敬,相互之間沒有關(guān)系)。《詩》說‘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采蔓青,采蘿卜,不要將它的根部舍棄。)(記于《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您根據(jù)他的優(yōu)點(diǎn)挑選就可以了。
于是文公讓郤缺擔(dān)任下軍大夫。
冬,晉國、陳國、鄭國攻打許國,這是因?yàn)樵S國親近楚國。
楚國令尹子上入侵陳國、蔡國,陳、蔡兩國與楚國講和,楚國便又攻打鄭國。
晉國陽處父率軍攻打蔡國,楚國令尹子上救援蔡國,兩軍相隔泜(zhi)水(今泜河,位于河北南部)對峙。
陽處父對此感到憂慮,便派使者對子上說,我聽說‘文不犯順,武不違敵’(在文不能違背真理,在武不能躲避敵人)您如果想打,那我就退后三十里,讓您渡過河擺好戰(zhàn)陣,至于是早點(diǎn)打,還是晚點(diǎn)打,都聽從您的命令,不然的話,就讓我渡過河列好戰(zhàn)陣。如今這樣,讓士卒疲憊,耗費(fèi)錢財,也沒有什么好處。
于是晉軍架上戰(zhàn)車,等待著楚軍渡河。
子上本想渡河,可大孫伯卻表示,不能這樣。晉國不講信用,我們渡河過一半的時候,他們就會攻擊我們,等到戰(zhàn)敗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我們后退,讓晉軍緩口氣。
子上聽從了他的意見,于是楚軍后撤了三十里。
結(jié)果,陽處父向晉軍宣言,表示,軍國軍隊逃跑了。
于是,便率軍回國。楚國的軍隊沒有辦法,也只能回國。
等到子上回到楚國,楚國太子便在楚成王面前誣陷子上,楚成王聽信了他的話,就把子上殺死了。
這一年,魯國國君魯僖公去世,他的兒子魯文公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