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桓惠王十一年,即公元前二六二年,楚國人將州地獻給秦國,以此求和。
秦國武安君白起率軍攻打韓國,攻克野王,這一戰(zhàn)使得韓國上黨與韓國失去聯(lián)系。
上黨人因此以上黨之地投靠趙國。
韓桓惠王十二年,即公元前二六一年,秦國人攻打韓國,奪取了緱(gou)氏、藺地。
韓桓惠王十三年,即公元前二六零年,秦國人攻打上黨,攻克,上黨人逃亡趙國。
趙國派廉頗在長平接受上黨之民,秦國人因此攻打趙國。
趙國屢戰(zhàn)不勝,有加之秦國人施展反間計,趙孝成王因此用趙括替代廉頗。
秦國人得知之后,派白起為上將軍,在長平擊敗趙軍,坑殺降卒四十萬,趙國震動。
韓桓惠王十四年,即公元前二五九年,秦國人分兵為三,一路攻打趙國,奪取武安、皮牢,一路向北平定太原。
韓、魏因此震恐,派蘇代前往秦國進見秦相范睢,說服范睢。
范睢又勸諫秦昭襄王,于是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以此來向秦國求和,秦國人因此撤兵。
這一年,秦國人再次攻打趙國,派兵包圍邯鄲。
韓桓惠王十五年,即公元前二五八年,秦國人進攻邯鄲不利,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率軍救援趙國。
這一年,燕武成王去世,他的兒子燕孝王繼位。
韓桓惠王十六年,即公元前二五七年,秦國白起去世。
信陵君魏無忌率軍大破秦軍,秦國人只能解除邯鄲之圍,撤兵。
這一年,在趙國為質(zhì)的嬴異人逃回秦國。
韓桓惠王十七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秦國人攻打韓國,奪取陽城、負(fù)黍,斬首四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