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其實早就明白,天下終歸是秦國的,列國紛爭,秦國一心,諸侯貪弱,秦王雄略。
可是韓非是韓國公子呀,他賢能、聰慧,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坐視韓國亡國。
所以,韓非死了,他死在了抵擋天下大勢而不回頭的決然,死在了才華驚世而不知收斂的無奈,死在了明知不可為而非為之的堅毅。
秦王政是愛才的,當韓非來到秦國之后,秦王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明辨世間至理、透徹廟堂玄奧的大才。
秦國需要韓非,秦王需要韓非。
當筆者往前回望歷史,從三皇五帝到韓非入秦,第一次生出歷史竟是如此的遺憾。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已歷六代君主,一百二十載。
天下無長久致用之法,而猶能不改其效,世多有變,人多聰慧,則雖有常法,亦需變之。
秦國即將一統(tǒng)天下,此兩千年之大變局也。
秦王政,千古未有之雄主,可國家的治理需要君主,卻又不能只靠君主。
一批賢臣良才,而在他們之上,還需要有一個經天緯地、目光長遠的人統(tǒng)領一切。
李斯,千古名相,助秦王政蕩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
可狂妄的說一句,李斯只有治才,而無變才,其心胸也不足以包含天下。
韓非比得上李斯嗎?終韓非一生,他的才能都沒有用武之地,后人也只能從他的著作中驚嘆他的才華。
可當始皇帝一統(tǒng)天下之后,誰會是那個能讓他的功業(yè)傳承下去的人呢?
歷史已經證明了不是李斯。
韓非,已經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這個被譽為集法家之大成者。
可惜,這一切終歸都是枉然,動亂在它來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注定好了的。
后人總是愿意為歷史填補遺憾,不是因為狂妄無知,也不是因為激于意氣,而是歷史證明了,所有錯誤的選擇,都會讓我們和我們的后人付出血與淚的代價。
我們這片土地,我們整個民族,已經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付出了太多的血淚。
韓國之亡,乃歷代韓國權貴不思家國,貪圖私利,致使國家衰微,廟堂無能。
韓非已無力回天,只能在掙扎與希望中先一步敗亡了。
前人故事,思之總讓人痛徹心扉,家國之敗亡必有其常,后人忘卻前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沉溺權欲,則必有后人之后人,受其敗亡之災禍,或言天道循環(huán),或言因果報應,此不足謂也。
人之常性,在窮則生堅毅,在困則生機敏,富裕則生逸漫,尊享則養(yǎng)驕縱,無望則生決然,多思則生憂愁,此誠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