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之后,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能夠任用。
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稟告,廉頗將軍雖老,飯量還不錯,可是陪我坐著的時候,短短時間內(nèi)就拉了三次屎。
趙王因此以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
楚國人聽聞廉頗在魏國,就私下派人前去迎接他。
廉頗雖然在楚國為將,沒有戰(zhàn)功,因此表示,我想要指揮趙國的士兵。
廉頗最終死在了壽春。
李牧,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常年駐扎在代地雁門,防御匈奴。
在雁門時,李牧有權根據(jù)情況設置官吏,市租都送入李牧的府中,作為士卒的軍費。每日宰殺數(shù)頭牛犒勞士卒,教士卒教習騎射,謹慎地看守烽火臺,多派間諜,厚待作戰(zhàn)的士卒。制定規(guī)章:‘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如果匈奴入侵,就立刻退入營壘防守,有膽敢擅自捕捉敵人的斬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臺就舉烽火示警,士卒們立刻就退入營壘防守,不敢應戰(zhàn)。像這樣過了數(shù)年,也沒有什么傷亡和損失。
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膽怯,即使是趙國的邊兵也以為自己的將軍膽小怯戰(zhàn)。
趙王責備李牧,李牧卻還是和以前一樣。
趙王因此發(fā)怒,將李牧召回,派他人代替李牧。
過了一年多,匈奴每次前來,趙軍都出戰(zhàn)。出戰(zhàn),屢次不利,損失和傷亡頗多,無法從邊境的到田地畜牧。
趙國人因此再次請求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
趙王于是強行起復李牧統(tǒng)帥邊兵。
李牧表示,大王必定要用臣,臣依照前例,才敢奉命。
趙王答應了李牧。
李牧來到邊境,依舊按照原來的規(guī)章。
匈奴因此數(shù)年沒有所獲,但始終以為李牧膽怯。趙國邊兵每日得到賞賜卻沒有用武之地,都愿意一戰(zhàn)。
李牧于是準備上好戰(zhàn)車一千三百乘,上好的戰(zhàn)馬一萬三千匹,敢于沖鋒陷陣的勇士五萬,善射的士兵十萬,全都組織起來訓練作戰(zhàn)。
同時讓大批牧畜放到草原上,放牧的民眾遍布草原。
匈奴的小股人馬入侵,李牧佯裝不敵,把數(shù)千人丟下給匈奴。匈奴單于得知消息,率眾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