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平公十七年,即公元前五四一年,楚國令尹公子圍到鄭國聘問,同時迎娶鄭女。
楚國人率兵而來,鄭國人因此對楚國人感到擔憂。
正月乙未,公子圍進入鄭國。
出來之后,與晉國趙武、齊國國弱、魯國叔孫豹、宋國向戌、陳國公子招、蔡國公子歸生、鄭國罕虎、許國大夫、曹國大夫在虢地(鄭地)會見,這是為了重溫宋國的會盟。
祁午對趙武說,在宋國的會盟,楚國人在晉國人面前如愿。如今楚國的令尹不守信用,這是諸侯都聽聞的。您如果不做戒備,恐怕又會像在宋國一樣。子木的信用為諸侯稱道,尚且欺瞞晉國而凌駕晉國之上。況且像是公子圍這樣如此不守信用的人呢?楚國再次在晉國人面前如愿,這是晉國的恥辱。您輔佐晉國作為盟主,已經七年了。兩次會合諸侯,三次會合大夫,使齊國、狄人歸服,使諸夏的東方安寧,平定秦國造成的動亂,在淳于修筑城墻,軍隊不疲弊。國家不疲乏,民眾沒有誹謗,諸侯沒有怨言。上天沒有降下大災,這是您的力量。有了這樣的名聲,卻用恥辱來結束,我就是害怕這個。您不可以不警惕呀。
趙武表示,我接受您的恩賜。然而宋國的會盟,子木有害人之心,我有愛人之心,這就是楚國能夠凌駕在晉國之上的原因。如今我還是這樣的心,楚國又不守信用,這就不是他所能傷害的了。我將要用信用為根本,遵循它而去做。譬如農夫,只要勤于除草培土,雖有會有災荒,一定會有豐收的年景。況且我聽說,‘能信不為人下(能守信的人就不會在別人的下面),我還是不能做到守信。《詩》說,‘不僭不賊,鮮不為則。(不超越本分,不危害他人,很少不能作為榜樣。)‘這是因為守信。能夠做別人的典范,不會在別人的下面。我的難處在于不能做到這點,楚國人不會成為災患。
楚國令尹公子圍請求使用全牛作為祭品,讀過去的盟約,然后放在祭品之上。晉國人同意了他的請求。
三月甲辰,諸侯大夫結盟。
楚國令尹公子圍使用了國君的服飾、護衛(wèi)。
魯國的季孫宿攻打莒國,占取了鄆地。莒國人因此在會盟上報告。
楚國人就對晉國人說,重溫過去的會盟還沒有結束,魯國就進攻莒國,這是輕視盟約,請求誅殺魯國的使臣。
晉國樂王鮒輔佐趙武,想要向叔孫豹索求財貨,替他向趙武求情。派人向叔孫索要他的帶子,叔孫豹不給。
這是因為叔孫知道用財貨來免除自己的憂患,一定會給魯國招致災禍,可是不給樂王鮒財貨,他一定不會罷休,就把衣服上的帛撕下一片,讓使者送給樂王鮒,并說,帶子太窄了。
趙武知道了這件事,表示,面臨憂患而不忘記國家,這是忠心。想到為難而不忘記職守,這是守信。為國家而不惜一死,這是堅定。計謀以這三者為主體,這是道義。有了這四點,難道可以誅戮嗎?
于是就想楚國人請求,表示,魯國雖然有罪,它的執(zhí)事不避禍難,畏懼貴國的威嚴而恭敬地從命。您如果赦免他,用來勉勵您的左右,這還是可以的。如果您的官吏在國內不避困難,在國外不逃避禍難,還有什么可以憂慮的呢?憂慮之所以產生,有困難卻不能治理、禍難來了而不能守住,就是這樣而來的。能夠做到這兩點,又憂慮什么呢?不安定賢能的人,有誰能跟從您呢?魯國的叔孫豹可以算是賢能的人,請求赦免他,用來安定賢能的人。您參加會盟而赦免有罪的國家,又獎勵了賢能的人,還有誰不高興地望著楚國而歸服你們。把疏遠看成是親近呢?國境上的城邑,一時屬于那邊,一時屬于這邊,有什么一定的呢?三王五伯的政令,劃定疆界,在那里設置官員。樹立界碑,寫在章程法令之上。越過邊境就要懲罰,盡管如此,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于是,虞舜的時候有三苗,夏朝時有觀氏、扈氏,商朝時有姺氏、邳氏,周朝時有徐國、奄國。自從沒有英明的天子,諸侯相互爭奪,交替主持會盟,難道能夠一成不變嗎?擔心大禍而不計較小錯,足以做盟主,又哪里用得著管這些小事呢?邊境被侵削,哪個國家沒有?主持會盟的,誰能治理得了?吳國、百濮有利用的機會,楚國的執(zhí)事難道只顧盟約而不去進攻嗎?莒國邊境上的事情,楚國不要過問,不要勞煩諸侯,不也可以嗎莒國、魯國爭執(zhí)鄆地,已經很久了。只要對他們的國家沒有大危害,可以不必去保護。免除煩勞,赦免善人,就沒有不爭相努力的。您還是考慮一下吧。
晉國人堅決向楚國請求,楚國人因此答應了他們,赦免了魯國叔孫豹。
楚國令尹公子圍設享禮招待趙武,賦《大明》的第一章。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p>
記于《詩經·大雅·文王之什》,乃是一首歌頌之詩。
趙武賦《小宛》第二章。
‘人之齊圣,飲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p>
記于《詩經·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乃是一首哀怨勸告之詩。
事情完畢,叔向說,公子圍大概要成為國君了,只是不會有好結果。
四月,晉國趙武、魯國叔孫豹、曹國大夫進入鄭國,鄭簡公同時設享禮招待他們。
鄭國子皮通知趙武,禮儀結束,趙武賦《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