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歸附平原君,乃享其食而用其名,多碌碌無為之輩,難堪大用之徒。
平原君天下聞名,士人得其庇護(hù),不可使平原君有輕賤士人之名,亦不可使平原君誠輕賤士人之實。美人異首,平原君盛名猶在,士人復(fù)歸其位,此皆得利,只嘆美人何辜!
躄者,可謂聰慧,以言辭動人心,終得利也。
平原君不識詭詐,不明人心,然其知勢不可挽回,決斷而行,能有取舍,不失為人物。
等到上黨欲歸附趙國,平原君不顧秦國就在一側(cè)虎視眈眈,依然勸說孝成王拿下上黨,甚至親自前往封賞上黨群臣。
到了這里,也就明白為什么公孫龍要在邯鄲之圍解除后,勸說平原君不要封賞。
‘且王舉君而相趙者,非以君之智能為趙國無有也。割東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為有功也,而以國人無勛,乃以君為親戚故也?!?/p>
平原君有才能,但平原君的才能不足以讓他封君為相,他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他是趙國的貴公子,他與趙王是親近的,加之喜愛賢士,如此的人物,雖然自身才能不顯,也是能夠做出一番成就的。
長平之戰(zhàn)敗北,邯鄲再為秦軍所圍,趙國幾乎亡國。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是平原君站了出來,親赴楚國求援,向信陵君求援,到了不得不為之時,也能舍棄全部身家與秦軍決戰(zhàn)。
這樣的人物,你說他是圣賢,他配不上,你說他是能臣,總覺得差上一些,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英雄豪杰吧,有英雄之舉,有豪杰之氣。
只是英雄豪杰這樣的詞配在一國相國身上,總覺得很是怪異。
荀子曾經(jīng)這樣評價平原君‘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qiáng)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謂之輔’、‘平原君于趙可謂輔矣’,載于《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
僅從邯鄲之圍上來看,平原君當(dāng)?shù)蒙线@樣的評價。
當(dāng)信陵君因為竊符救趙,留居邯鄲之時,聽聞趙國有兩個賢士,藏在賭徒、酒館之中,因此前往與之結(jié)交,相談甚歡。
平原君得知此事之后,就對他的夫人說,當(dāng)初我聽聞夫人的弟弟魏公子天下無雙,如今我聽聞,他竟與賭徒、酒館伙計往來,公子之時一個無知妄為的人。
平原君夫人將這些話告訴了信陵君。
信陵君因此就向夫人告辭準(zhǔn)備離開邯鄲,表示,從前我聽聞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援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如今我才知道,平原君與人結(jié)交,只是為了顯示自己豪放的舉動,他不是為了求取賢士。我在大梁的時候,就常常聽聞這兩個人賢能,到了趙國,恐怕不能相見。憑借我想要跟他們結(jié)交,還恐怕他們不愿意與我結(jié)交。如今平原君竟然以為跟他們交往是羞辱,平原君不值得結(jié)交。
信陵君準(zhǔn)備離去,夫人將這些話告訴平原君,平原君因此慚愧向信陵君脫帽謝罪,堅決挽留信陵君。
平原君門下的賓客聽到這件事,有一半人都離開平原君歸附于信陵君,天下的士人也都前往投靠信陵君。
平原君重名而不重賢,久負(fù)盛名,終為名所累。求賢訪士,不如魏公子遠(yuǎn)矣。
平原君身上有貴族氣、英豪氣,于國無大錯,救國有大功,喜愛賢士,聞名一時,能成就一番功業(yè),私德惹人非議,在公則是有心無謀。
如此人物,推崇他自是不必的,肯定他的功績,認(rèn)識他的為人,明白他的過失,他的故事也就,沒有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