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襄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五四四年,春季,魯襄公還在楚國。
楚國人想讓魯襄公為楚康王的尸體穿上壽衣,可魯襄公為此感到憂慮。
叔孫穆子則表示,先掃除棺材上的惡不祥,然后再給死者贈送衣服,這就等于朝見時陳列貨幣。
于是讓巫人用桃棒、笤帚先在棺材上掃除不祥。
楚國人一開始沒有禁止,但是不久之后就感到后悔了。
四月,楚康王下葬,魯襄公與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參加送葬,直到西門外邊,諸侯的大夫則都到了墓地。
五月,魯襄公從楚國回來,到達(dá)了方城(楚地,今河南方城),季武子派公冶(季氏家臣)來問候魯襄公。
這個時候,季武子占取了卞地(魯?shù)?,今山東臨沂)。
等到公冶出發(fā)了,又用印泥封好了信,派人追上去交給了公冶,呈遞給魯襄公。
信上說,我聽說守衛(wèi)卞地的人準(zhǔn)備叛亂,下臣率兵討伐了他,已經(jīng)得到卞地,謹(jǐn)向您報告。
公冶見完了魯襄公,才聽說季武子占領(lǐng)了卞地,便又去見魯襄公。
魯襄公表示,想要這塊地方,卻說是為了防止叛變,我只看到了對我的疏遠(yuǎn)。
魯襄公問公冶,我可以進(jìn)入國境嗎?
公冶答,國君擁有國家,誰敢違背國君呢?
魯襄公賜給公冶冕服,公冶堅決不接受,強(qiáng)行讓他接受,公冶才收下。
可魯襄公依舊不想進(jìn)入魯國,榮成伯于是賦《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泥中?”
原文出自《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乃是一首哀怨愁苦之詩,寓有歸家之意。
魯襄公聽了,便回到了魯國。
公冶回到魯國之后,就將自己的封邑歸還給了季氏,并且不再進(jìn)季武子的家門,表示,欺騙國君,何必派我去。
季武子與他見面,他依然保持從前的樣子,不想見的時候,便絕不談起季氏。
等到公冶病重的時候,就對他的家臣說,我死了之后,不要用冕服下葬,因為那不是因為德行而獲得的賞賜。還有不要讓季氏的人來安葬我。
吳國國君吳王余祭被殺,他的弟弟夷昧繼位。
六月,因為晉平公的母親是杞國之女,晉平公便召集諸侯為杞國筑城。
孟孝伯與晉國智悼子(荀盈)、齊國高止、宋國華定、衛(wèi)國世叔儀、鄭國公孫段、曹國人、莒國人、滕國人、薛國人、小邾人在杞國會見,為齊國修建城墻。
范獻(xiàn)子到魯國聘問,這是為了拜謝魯國到杞國修城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