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公三十年,即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國的向戌想要使諸侯國罷兵,由于他同晉國的趙文子(趙武)、秦國的令尹子木交好,便積極得進(jìn)行外交活動,因為欲要使得諸侯罷兵,非晉國和楚國首先同意不可。
于是向戌也到晉國,將弭兵之意告訴了趙文子,趙文子與晉國諸大夫商討,韓宣子認(rèn)為弭兵對晉國是有利的,如果晉國不同意,反倒會使楚國得利。于是晉國便同意了。
向戌又到楚國去,楚國也同意,到了齊國,齊國人有所疑慮,但齊國大夫陳文子表示,晉、楚兩國都同意了,如果齊國不同意,那么百姓就會對我們離心,我們還怎么治理國家,于是也同意。
再到秦國去,秦國也同意了。
于是,這四個國家又讓依附于他們的小國都到宋國去會見。
五月末,晉國趙文子到達(dá)了宋國,不久鄭國良霄也到了。
六月,宋國人招待趙文子,叔向作為趙文子的助手,宋國司馬親自把肉食切成碎塊,放到盤子里,這是符合禮法的。
不久之后,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陳須無、衛(wèi)國的石惡同日到達(dá)了宋國。
晉國的荀盈在這之后也到達(dá)了宋國。
隨后,邾國國君、楚國公子黑肱(gong)、滕國國君先后抵達(dá)。
楚國公子黑肱的到來是為了先與晉國商定條件。
而宋國向戌也去到陳國,與楚國令尹子木商談楚國的條件。
子木向向戌表示,希望跟從晉國和楚國的諸侯國相互朝拜。
當(dāng)向戌把消息帶給趙文子的時候,趙文子表示,晉、楚、齊、秦四國的地位是相同的,晉國無法指揮齊國,就像楚國無法命令秦國一樣,如果楚國能讓秦國國君到晉國來朝見,晉國一定也會向齊國國君這樣要求的。
子木聽到匯報之后,就把消息告訴了楚康王,楚康王表示,那就放下齊國和秦國,讓其他的國家會見。
七月,向戌回到了宋國,趙文子與公子黑肱也已經(jīng)統(tǒng)一好了盟書內(nèi)容。
隨后,楚國的子木、陳國的孔奐、蔡國的公孫歸生、曹國與許國的大夫也先后到了宋國。
各國駐扎在商丘之外,以籬笆作為分界。
楚國的人會盟前在外衣里面穿上了甲衣,伯州犁(晉國人,受迫害逃到楚國,為楚國太宰)表示,明明是來會和諸侯,可卻做這樣不受信用的事,諸侯前來是希望能夠得到楚國的信任,可楚國如果不信任諸侯,豈不是丟掉了讓諸侯信任的東西。因此他堅決請求脫去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