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惠伯表示,死于國君的命令是可以的。
公冉務人說,死于國君的命令,自然沒有問題,可如果不是國君的命令個,為什么要聽從呢?
但惠伯沒有聽從他的意見,結國被公子遂殺害,埋在了馬糞中間。
而公冉務人則將惠伯的妻子兒女送到了蔡國,重新建立了叔仲氏。
夫人姜氏要回齊國,因為在魯國已經(jīng)沒有留戀,丈夫兒子都死了,不會再回來,經(jīng)過集市的時候,大哭,說,襄仲無道,殺了嫡子而立庶子。
于是集市上的人也都跟著她哭泣,便將她稱作哀姜。
這一年,莒國的太子仆殺死了他的父親,莒國國君莒紀公,偷了他的寶玉,逃到魯國,將寶玉獻給了魯宣公。
魯宣公收下了他的寶玉,還要給他封賞城邑。
季文子(季孫行父,季友之孫)聽聞之后,就讓司寇將太子仆趕出魯國,當時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都是公子遂的輔政,權力僅次于公子遂。。
魯宣公知道之后,就問季文子為什么要那么做?
季文子沒有自己回答魯宣公,而是讓太史克回答魯宣公。
太史克表示,先大夫藏文仲曾經(jīng)教導季文子事奉國君的禮儀,季文子根據(jù)它來行事,不敢丟失。先大夫藏文仲說‘見到有利于國君的,便事奉他,就像孝子事奉父母一樣;見到對國君無禮的,便誅殺他,就像鷹鹯(zhān)逐殺鳥雀一樣?!染芄鳌吨芏Y》,說‘禮儀是用來觀察德行的,德行是用來處事的,而事可以用來衡量功績的,功績則可以獲取食邑?!芄肿鳌妒拿?,說‘毀壞禮的就是賊,掩護賊人的就是贓,偷竊財物的就叫做盜,盜竊寶器的就叫做奸。國君有藏贓的名聲,又手下奸人的寶玉,這是很大的兇德,國家對此有規(guī)定的刑罰,不能夠赦免,記載在《九刑》之中,不敢忘記。
季文子觀察莒國太子仆,沒有什么是可以效仿的,孝順、忠信是吉德,盜賊、贓奸都是兇德。莒仆這個人如果要效仿他的孝順,他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的;如果要效仿他的忠信,他是偷盜了寶玉的。他這個人就是盜賊,他的寶玉就是贓物。國君如果保護這個人而收下他的寶玉,那就是藏贓納奸,這樣教育百姓,百姓就會混亂,不知道該遵守那條法度。
莒仆實在是沒有什么好的表現(xiàn),樣樣都是兇德,所以才把他趕走。
左傳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說帝舜有二十樣功績,舉八愷,選拔了高陽氏(帝顓頊)的八個后代,讓他們管理八方之土;任八元,任用了高辛氏(帝嚳)的八個后代,讓他們教化四方之國;放四兇,帝鴻氏(上古帝王,一說為黃帝)有一個兒子,包庇奸賊,被稱作渾敦,少皞氏(上古傳說人物,華胥氏之子,伏羲氏之弟)有一個兒子,毀信廢忠,任用奸邪,誣陷賢德,掩蓋罪行,被稱作窮奇,顓頊氏有一個兒子,愚頑不靈、奸詐為惡,鄙視美德,攪亂常道,被稱作梼杌(táo
wu),他們?nèi)齻€的家族繼承了他們的兇德,一直傳承到帝堯時期,帝堯也沒有處置他們??N云氏(炎帝后裔)有一個兒子,貪圖財貨,奢侈無度,聚齊糧食,毫無限度,不周濟窮人,不救助婦孺,被叫做饕餮,他與三個家族并稱為四兇。帝舜在帝堯手下做臣子的時候,將他們放逐到邊荒之地,抵御異族。
帝舜之所以能夠繼承帝堯的位置,就是因為這二十樣功績,任用了十六個賢能,放逐了四兇。
《左傳》認為季文子雖然沒有任用賢能,但是驅(qū)逐了莒仆這樣的人,也算是有帝舜功績的二十分之一,這樣應該可以免除罪責。
這一年,秦國國君秦康公去世,他的兒子秦共公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