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小股人馬入侵,李牧佯裝不敵,把數(shù)千人丟下給匈奴。匈奴單于得知消息,率眾前來。
李牧埋伏了多股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敵軍,大敗匈奴,殺十余萬騎。
滅襜襤(chán
lán),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
此后十幾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城邑。
悼襄王元年,廉頗逃亡魏國,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趙王遷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zhàn)肥下,卻之。封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zhàn),卻之。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將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
秦國人向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厚金,讓他實(shí)施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將要謀反。
趙王遷因此派趙蔥與齊將顏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便派人暗中逮捕李牧,將他殺害,除去司馬尚的職位。
三月之后,秦將王翦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俘虜趙王遷,滅趙國。
廉頗、李牧的用兵之道十分高明,與諸侯交戰(zhàn)也是勝多敗少。
后世將二人列入戰(zhàn)國四大名將,與白起、王翦并列。
實(shí)際上是因?yàn)楫?dāng)時秦國的實(shí)力最強(qiáng),攻伐列國,戰(zhàn)果顯赫,而列國之中,直面秦軍鋒芒、最是能與之一較長短的,只有趙國。
兩人以兵事、勇氣稱雄,卻都敗亡于廟堂之手。
趙國末年,趙國的國力逐漸衰弱,惠文王、孝成王,一直到悼襄王,除了要面對秦國的攻伐,趙國內(nèi)部滋生的矛盾和腐敗也不斷削減著趙國的國力。
趙王遷五年,代地大動;趙王遷六年,大饑。
強(qiáng)秦在側(cè),國逢大難,必有傷國害民之禍,當(dāng)此時,非超拔之人杰而不能解其患,內(nèi)壓非議,外卻刀兵,安定民心。
李牧可卻敵國之刀兵,然趙國已無明君賢臣,不能止患平亂。
李牧已死,秦兵一至,昔日廟堂之高,不過引頸受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