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許久,蘇銘離開了,“走吧,等我們回來,這條水渠,差不多應該要修好了?!?/p>
蓋聶與甘羅也收回目光,跟在他身后。
連續(xù)走了兩個月,他們終于離開秦國的土地,抵達齊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秦國處于西陲邊境,要抵達齊國,需要途經韓國魏國,事實上,在大秦滅了東周洛陽之后,秦國的土地就已經和齊國接壤了。
與秦國不同,齊國國境的百姓比較懶散,而且守備沒有大秦那樣森嚴,路過關卡的時候,他們只是送上了一點刀幣,守關的人就把他們放過去了。
哪像大秦,路過商隊,還需要嚴查,而且還要抽稅。
沒錯,紙張在各國被追捧,商人聞利而來,呂不韋允許商人販賣紙張,卻也在邊境建立關卡,按照貨物種類和重量分別收稅。
因為秦國內部只有兩種職業(yè),一種是農民,一種是軍人,不允許經商,貨物運轉的這部分利益被各家貴族瓜分,呂不韋才組建了稅卡。
直到大秦一統(tǒng)天下之前才取消了商稅,以此換得各國商人對大一統(tǒng)的支持。
齊國的商業(yè)氛圍比秦國要好得多,來來往往的路上,蘇銘已經看到了好幾波商人,還有人詢問他們運的是什么,當他們得知蘇銘車隊上運的是紙的時候,當即露出羨慕的表情。
這天下誰不知道,販賣紙張最為賺錢,這東西又輕便,又便于保存,一本萬利。
還沒抵達桑海城,蘇銘車上的紙張就被各路商人截胡搶空,他們買了之后再販賣到齊國其他地方當二道販子。
沒了貨物,蘇銘他們行車的速度繼續(xù)加快,半個月后就抵達了桑海城。
桑海城是一座靠海的城市,憑借漁鹽之利成為齊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這里,有三處非常著名的地方。
第一個便是七國聞名的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學派有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諸家。
稷下學宮是春秋戰(zhàn)國最璀璨的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于髡、鄒子、田駢、慎子、申子、接子、季真、涓子(、彭蒙、尹文子、田巴、兒說、魯連子、騶子、荀子等。
光這些名字在春秋戰(zhàn)國的史書中都能占據很大一部分筆墨,其中相當一部分開創(chuàng)了學派,聞名于世。
尤其是荀子,曾經三次擔任過學宮的“祭酒”。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
這些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孕育出了“百家爭鳴”的大時代。當時齊國統(tǒng)治者采取了十分優(yōu)禮的態(tài)度,封了不少著名學者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yǎng),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
只可惜,隨著時過境遷,齊國衰敗,稷下學宮也跟著走向沒落,而荀子也最終離開了稷下學宮。
一個是號稱天下儒宗之地的小圣賢莊,這里有儒家宗師荀子坐鎮(zhèn),此時,齊魯三杰尚未揚名,小圣賢莊能號稱天下儒宗,正是因為有荀子這塊金字招牌在。
最后一個則是有間客棧,人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字,而有間客棧的菜肴則是出了名的美味。
而有間客棧的主人名叫庖丁,這是一個很有淵源和歷史傳承的名字。
“庖丁解?!边@個故事首先出現在莊子的著作當中,一個廚子能做到技近乎道,著實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