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氣清,微風吹拂,旌旗獵獵,大秦王旗聳立在城墻之上,威嚴而肅穆。
校場之上已經(jīng)建好了祭臺,長長的臺階上鋪著紅毯,最高處有玄色大鼎,其內(nèi)正燃燒著熊熊烈焰。
此刻,文武官員一片靜默。
高臺上,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贏秦宗老高聲呼喝:“加冠大禮,開始?!?/p>
話音落下,立于祭臺兩側的戰(zhàn)鼓轟隆隆響起,健壯的力士雙手揮動鼓槌,牛皮大鼓發(fā)出震天聲響。
蘇銘穿著王袍,頭戴王冠,兩條劍眉斜入鬢角,一雙丹鳳眼,幽森而富有威嚴,拾級而上。
一步步,走的很平穩(wěn),慢慢走上祭臺。
隨后,大秦宗老念著古怪復雜的祭文,還有巫師祭祀在場中跳大神,祭祀上蒼,山川河流。
念完之后,寫有祭祀文章的卷軸被放進青銅大鼎。
蘇銘緩步走到宗老面前,緩緩跪坐下來。
禮樂之聲再度響起,比起剛剛的戰(zhàn)鼓,此刻的禮樂莊嚴而肅穆,配合祭臺上的場景,竟然讓下面的人大氣都不敢喘一下,見證著秦王加冠禮的那一刻。
“一加布冠,今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贏秦宗老從隨從的托盤上取出玄布,站在蘇銘身后,將他束起的頭發(fā)包裹起來,這代表著冠禮的第一冠,這一禮象征著不忘本
這一禮完成,臺下百官躬身作揖,一片肅穆。
“二加皮弁,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壽胡福!”
第一禮完成后,宗老從另一個托盤中取出黑色皮弁,扣在蘇銘束起的頭發(fā)上,隨后將墨玉發(fā)釵插入頭發(fā),隨后,宗老又從托盤中取下一柄秦劍,躬身系在蘇銘腰間,下面的朝臣再度躬身行禮。
“終加玄冕,顯先王之光耀,承皇天之嘉祿,天命王者,福澤九州,千秋萬年,與天無極!”
宗老緩緩托起王冕,雙手竟在顫抖,好似這王冠有千斤之重,最終,漆黑的王冠戴在了蘇銘頭上。
這一刻,蘇銘只覺頭頂一沉,旒珠垂落,遮蓋住他的視線。
在古代,行了冠禮,便代表著男子成年,可以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與權利,越往后,人們對冠禮的意識越發(fā)淡漠。
在五胡亂華之后,許多禮儀制度消失,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南北朝時,南朝宮廷還有一些皇家冠禮,隨后的朝代,儒家崛起,冠禮慢慢恢復,但這也只是在官面之上,民間的冠禮幾乎徹底消失。
等到滿清入關,冠禮徹底消失在華夏大地當中,后世之人只能從書中的文字暢想過去。
這個時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很注重冠禮,即使再窮,也會讓親友長輩給男子加冠取字,而女子則要及笄。
舉行冠禮的日期需通過卜筮吘心挑選,以確保一切順利。
束發(fā),在加冠儀式上,青年男子的頭發(fā)會被束起并在頭頂挽成發(fā)髻,然后用綢子包裹。
加冠,這是冠禮的核心部分,通常包括三次加冠。一般而言,普通人加“三冠”,象征著自此后擁有的三項權力:
第一加緇布冠,象征不忘初心,可擁有人治權;
第二加皮弁,自此佩劍,可擁有兵權;